1. 古都風韻
  • 報房衚同 豹房裏的歷史

    王府井大街東側,首都劇場北邊有條衚同叫報房衚同。衚同較長,一直通到東四南大街。乍聽衚同名字,有些人可能會錯意,以為這衚同跟報紙或電報相關。畢竟在北京站附近有條“小報房衚同”,那是著名的大清郵政總局所在地。

    2023-06-06 09:53 北京晚報

    地安門東大街

    清代太醫院最初位於東交民巷西口。可到了晚清,院址被劃為大使館,太醫院被迫遷至地安門附近。

    2023-06-05 09:53 北京晚報

    頤和園裏有座耶律楚材祠

    在頤和園文昌閣的北側,有一座耶律楚材祠。

    2023-06-01 09:57 北京晚報

    崇外地區工商會館

    據《崇文區地名志》記載,老崇文區有大小154個會館。有些雖稱同鄉會館,其實也是行業或工商業的會館,真正為進京趕考的文人服務的會館並不多,只有薊州試館、遵化試館兩家,且對外稱試館,有別於其他會館。

    2023-05-31 10:11 北京晚報

    百年“船樓”

    在虎坊橋路口西北角,有一座別致的小白樓,自東遙望,形似一艘在海浪中航行的輪船,被老北京人稱之為“船樓”。“船樓”上挂著中國書店的鎏金大字,走近了瞧,還刻有“1920”“商務印書館分設”的字樣,無聲訴説著它的百年往事。

    2023-05-30 10:12 北京日報

    廣福觀 一度掌管全國道教

    熙熙攘攘的煙袋斜街,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遊客。人頭攢動中,似乎每一家小店都是網紅打卡點,唯有一座傳統道觀前相對清靜。這裡便是廣福觀了。

    2023-05-29 09:49 北京晚報

    沈從文的北京足跡

    歷經磨煉,沈從文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他用清新雋永的語言,寫就了一部部經典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也為他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與此同時,他還潛心研究,完成了文物史上的皇皇巨制。梳理他在北京的足跡,能讓人們重溫他由一位湘西遊子成長為現當代文學史上最重要作家的波瀾歷程。

    2023-05-26 09:32 北京晚報

    月河寺逸聞韻事

    建國門外長富宮飯店東南隅,有條南北走向的衚同,原名月河寺衚同,今名月河街。《北京市朝陽區地名志》記載:“月河衚同位於建外街道辦事處轄域西南部,大致呈南北走向。

    2023-05-25 10:10 北京日報

    隋唐寺廟傳説

    北京地區有一些始建於隋唐時期的寺廟,比如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戒臺寺始建於唐武德五年(622年),潭柘寺更早些,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307年)。除此之外,史料中曾提及多處隋唐時期的寺廟,其中有一些寺廟的始建時間仍有爭議。

    2023-05-24 09:40 北京晚報

    安東門故址

    參觀法源寺的朋友,想必對西磚衚同不會陌生。南北走向的西磚衚同,南頭連著法源寺,北頭則直通廣安門內大街。就在西磚衚同與廣安門內大街的交界附近,豎著一座紀念碑,上書“遼安東門故址”。

    2023-05-23 10:01 北京晚報

    辛安裏70號 深巷裏的寶藏

    衚同裏藏著很多寶貝。所謂“藏”,就不是普通人耳熟能詳或輕易發現的。倘若舉例,辛安裏70號院算是一個。

    2023-05-22 11:18 北京晚報

    房山婁子水與黃院村得名由來

    今房山區週口店鎮有婁子水村,建村歷史悠久,村名最早可追溯至金皇統年間。據《房山區地名志》載:“婁子水,在房山區中部,辦事處轄境南部。

    2023-05-18 09:42 北京晚報

    老北京四合院探微

    每當走進四合院大門時,我們熟悉的成語老話——“門當戶對”都迎面而來。它似乎在提示著人們,婚嫁諸事要思量家庭或文化素養的差異與否。從老北京四合院的許多建築元素之中,可以了解到一些俗語的本來含義,比如:“門當戶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下廚房”等等。

    2023-05-17 10:14 北京晚報

    西絳衚同

    舊鼓樓大街西側,北二環邊上有條平行的東西衚同,叫西絳衚同。衚同很長,足有一公里,這在老城衚同裏可是極為少見的。絳,古代指絲帶,用“絳”命名衚同,即意指細長。

    2023-05-16 09:47 北京晚報

    車輦店衚同

    車輦店衚同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巷子,西連北鑼鼓巷,東邊隔安定門內大街與國子監街相接。國子監街大家都熟悉了,這裡有著名的孔廟和國子監。按照“左廟右學”的古制,分別作為皇帝祭祀孔子的場所和中央最高學府。

    2023-05-15 10:15 北京晚報
  • 融合力造就京劇的時尚性

    四大名旦及其後一段時期內,幾乎所有的乾旦、坤旦無一例外地都受過王師的教益,因而被當時梨園界譽為“通天教主”,他同老生泰斗譚鑫培共開一代生旦改革的新風,使京劇走上了一個嶄新的廣闊天地。

    2020-08-03 10:30 北京晚報

    南陽·共用際 衚同裏的“戲劇工場”

    一直以來,東城區都通過設立專項引導資金,推進劇場改造、劇目扶持,不斷完善戲劇生態鏈,著力打造“大戲東望”品牌,並積極利用演藝激發老城活力,在引導建設百姓身邊的劇場上探索出了生動的案例。南陽·共用際整體3494平方米,其中劇場1064平方米,同時圍繞戲劇創作、戲劇孵化、戲劇産業化,開發辦公室、工坊、商業,構建戲劇文化場景,二層是戲劇辦公和工作坊。據悉,今年東城區將進一步出臺戲劇引導政策文件,加快人才培植、劇場建設、精品創作,引入常年駐場戲劇演出,推動東城戲劇“數字演藝區”建設,努力將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全國話劇展演季打造為全國知名的戲劇節事活動,擦亮“大戲東望”東城戲劇品牌。

    2020-07-28 11:21 北京日報

    京劇“邂逅”連環畫 不只是一種“混搭”

    京劇與連環畫,一種是動態的戲曲表演藝術,一種是靜態的民間美術技藝,都是值得珍視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據媒體報道,近日在上海揭幕的一場展覽,試圖融合京劇和連環畫兩種藝術形式,形塑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審美意象空間,鋪展中國傳統藝術之美。比如,在藝術選材上,都高度重視對中國傳統歷史、故事、傳説、軼事的發掘和演繹——連環畫中的很多故事也是京劇的經典曲目。再比如,在價值取向上,京劇和連環畫幾乎都以褒揚真善美、鞭策假醜惡為思想基調,表達好惡的方式不同,但對紛繁世事、人心善惡、是非曲直的看法是一致的。作為直接受益者的大眾,看到形式各異的傳統文化交相輝映、盡顯合和之美,怎能不樂見其成?

    2020-07-28 19:52 光明日報

    85歲李玉雙談寫生:練功不能斷

    六十餘年投身於自然中寫生,在山溝田野裏探尋“光編碼”繪畫藝術, 85歲的李玉雙走出了一條與父親李可染不同的藝術道路。85歲高齡的李玉雙至今每天都要寫生四小時,在前往展廳前,他換了一身衣裳,但手上的顏料還沒洗乾淨,鞋子和拐杖更是色彩斑斕。“我作畫時把紙鋪在地上,拐杖放在紙上壓著,有時顏料沒幹,或者畫筆沾染到拐杖,就成了這個樣子。”李玉雙將寫生視為生活的一部分,理工科的知識結構背景促使他在寫生時融入自然科學的視角,從而形成一套獨特的觀察方法和繪畫體系。

    2020-06-15 10:34 北京日報

    北京京劇院現代京劇《許雲峰》大幕將啟

    北京京劇院現代京劇《許雲峰》排練花絮藝術顧問遲金聲藝術顧問譚元壽譚孝曾、閻桂祥深入排練場進行指導編劇王新紀觀看聯排導演李青在排練現場譚正岩飾演許雲峰杜鎮傑飾演徐鵬飛朱強飾演華子良作曲艾兵在排練現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轉為常態化的當下。未來,北京京劇院將繼續懷揣對先輩藝術家的崇敬之心,時刻高揚傳承與創新的旗幟,以弘揚京劇藝術為使命,以流派藝術的薪火相傳為己任,不遺餘力地打造更多具有鮮明流派風格的、體現劇院水準的、符合時代審美的精品劇目。

    2020-05-28 15:47 北京日報

    聽名角兒講述舞臺後面的“秘密”

    2020年5月18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博物館開館,濮存昕在序廳為觀眾做“雲”賞導覽。為了讓更多觀眾走進戲劇博物館,北京人藝舉辦“雲上博物館”直播活動,邀來濮存昕、馮遠征兩位名角兒和劇院的唐燁導演,以及于震、雷佳、楊佳音、伍宇辰檸等年輕演員一起當導遊,帶大家在雲端了解劇院的歷史和故事。據了解,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重啟後,將於每週四至週日向公眾開放,觀眾需提前線上上實名預約參觀,暫不接受團體預約。

    2020-05-19 15:43 北京日報

    牟森:《致勇氣》禮讚人類的偉大與勇氣

    著名戲劇導演牟森當年曾以《犀牛》《零檔案》等作品開創中國實驗戲劇先河,並引領中國當代戲劇走向世界。

    2020-04-09 10:14 北京日報

    首檔京劇脫口秀《瑜你臺上見》首播 王珮瑜:有趣就行,不必偉大

    把京劇做成綜藝節目並不容易,王珮瑜説自己一直想做一檔京劇網路綜藝,早在兩年前就開始策劃。

    2020-03-30 14:47 北京日報

    2019年演出票房突破200億元 95後成消費主力軍

    報告顯示, 2019年中國演出票房為200.41億元,同比增長7.29%,票房增速趕超電影市場。總體來看,過去一年中國演出市場蓬勃發展,劇場、演唱會、旅遊演出在票房上齊頭並進,形成三足鼎立態勢。演出票房貢獻方面,去年旅遊演出增速最猛,同比上升9.58%,票房收入為73.79億元,直逼劇場的84.03億元。在演出花費方面,演唱會的每人平均投入最高,平均為1525元,其次則是音樂劇,每人平均支出1280元。在演出細分市場, 80後至85前的每人平均消費金額最高, 90後新晉父母則更願意為孩子花錢,他們在兒童劇方面的每人平均消費金額最高。

    2020-03-26 11:24 北京日報

    “線上音樂會”是情懷也是未來

    經此一“疫”,對於“實體”劇場來説,精良的演出實況“囤貨”、開拓線上傳播的重要性變得越發不言而喻。

    2020-02-28 10:50 北京日報

    當《三字經》遇上漫畫,這樣的防疫宣傳很生動

     “抗疫情,人有責;戴口罩,勤洗手;不信謠,科學防;家裏蹲,少出行……”青衣灰帽、頗具書生氣質的“黨小生”正從養成良好個人習慣、自覺維護健康安全環境等多個方面向轄區居民普及科學防疫知識。朗朗上口的三字經搭配簡潔生動的漫畫場景,這是北京市海澱區海淀鎮利用已有黨建形象 “黨小生”製作推出的新冠肺炎防控宣傳作品。

    2020-02-14 10:44 首都之窗

    人藝春節檔上演《全家福》 陪觀眾熱鬧過大年

    每逢春節將至,北京人藝都會準備一部賀歲大戲,讓觀眾在劇場裏感受過節的儀式感。今年陪伴觀眾的又是京味兒十足,團團圓圓的《全家福》。2020年 1月 14日,《全家福》再度登臺,這讓過去一年中為觀眾奉上過家國情懷,世事沉浮,人物悲喜的人藝舞臺迎來一個溫暖的收官,同時也帶給觀眾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全家福》根據葉廣芩同名小説改編,由葉廣芩、王志安編劇。如今《全家福》已經成為了人藝當之無愧的保留劇目,除了豐富的故事內容,劇中一眾經典的人物形象,更是讓觀眾津津樂道。據悉,該劇將演出至1月 30日,一連14場讓觀眾在劇場裏感受一個美滿的新春佳節。

    2020-01-15 14:13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在戲劇表演中 應該讓孩子獲得什麼?

    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表示,技與術在戲劇教育裏是同等重要的,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教育的根本是把戲劇方法引入教育中來,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其中內含著技和術的密切關聯。

    2020-01-06 11:23 《中國藝術報》

    原創崑曲《清明上河圖》北京首演

    1月2日至3日,由北方崑曲劇院出品的大型原創崑曲《清明上河圖》在北京天橋劇場首演。據悉,該劇由袁國良、邵天帥等國家一級演員以及眾多優秀青年演員出演,力圖展現崑曲在傳統基礎上的守正創新。

    2020-01-06 11:23 中國文化報

    《舞典華章》展現年度舞蹈精華

    2019年12月28日,堪為中國舞壇年度答卷的舞蹈晚會《舞典華章——2019年度舞蹈巡禮》在國家大劇院亮相。黃琛迪、李宇、張翰等14位通過電視舞蹈被觀眾熟知的青年舞者,將自己比賽中的精彩片段再次呈現出來,也以青春之姿告別2019年,迎接2020年的到來。

    2019-12-30 09:53 北京日報
  • 北京老豆腐和豆腐腦傻傻分不清?

    北京老豆腐和豆腐腦傻傻分不清?擔子一頭是高方木盤,上面放著碗、勺和各種作料,有芝麻醬汁、醬油、醬豆腐汁、蒜泥、韮菜花兒、辣椒油、鹵蝦油等等,擔子另一頭是盛老豆腐的鍋。現在北京小吃店裏賣豆腐腦的還很常見,賣老豆腐的卻已很少了,但在我的記憶中,它卻永遠清晰,美味。

    2020-08-04 09:28 北京日報

    老字號端出新花樣 今兒的“二伏面”您吃了嗎?

    7月26日進入二伏,俗話説“頭伏餃子二伏面”,吃麵是老北京人在二伏這天少不了的傳統食俗。除了傳統口味的冷面熱銷, 2020年老字號也在研發新品種麵條上做足了工夫,峨嵋酒家的穿心蓮汁涼麵就因為顏色碧綠、口味新奇,吸引許多市民前來嘗鮮。華天二友居肉餅也特意在二伏天推出冷面,最近幾天,店裏許多人都會在點一份包子或肉餅的同時來一份冷面。據店裏工作人員介紹,自入伏以來,麻辣涼麵每天都要賣出上千碗,還接到幾百單外賣訂單。砂鍋居的砂鍋肥腸面,曲園酒樓的酸豆角米線,又一順的雞絲涼麵和麻醬涼麵也吸引了不少食客。以刀削麵出名的杏園餐廳則繼續主打小燉肉面,還推出了過油肉配刀削麵和糖醋裏脊配刀削麵的“二伏組合”。

    2020-07-28 18:05 北京日報客戶端

    足不出戶逛百年老店 北京13家非遺老字號網上“叫賣”

    2020年 4月 1日 14時至16時,電商平臺京東首次為北京非遺老字號開通直播,標誌著北京首批13家北京非遺老字號店舖與電商平臺開展的“京城非遺裝點美好生活”線上宣傳展銷活動正式開始。第一個嘗鮮的內聯升在直播兩小時時間內,詳細介紹了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之妙,並利用這次直播發佈其與《國家寶藏》聯名推出的婚鞋,吸引了2100余名觀眾實時線上觀看,收穫1.66萬次點讚。”4月 2日至6日,每天14時至16時,消費者還可以通過京東的直播了解龍順成、同仁堂、榮寶齋、瑞蚨祥等其餘4家非遺老字號店舖的百年技藝和品牌的文化價值、背後故事。

    2020-04-02 08:44 北京日報

    北京老字號直播尋求“突圍”

    吳裕泰、內聯升、潘家園……如今,北京一半以上老字號已入駐淘寶直播,開網店、做直播、運營粉絲社群、迭代産品。內聯升、吳裕泰、百花蜂蜜、同仁堂、義利、稻香村……淘寶直播資深總監薛思源介紹,截至目前,北京一半老字號已入駐淘寶直播。直到身邊同事開始在直播間購買大件兒甚至是金首飾,直到疫情到來內聯升全國80多個城市的門店在春季前悉數關閉、網店銷售同比下降80%後,程旭對直播帶貨的“偏見”徹底消失。團隊開始通過各種方式找問題、補不足:在淘寶大學學習直播知識、組織員工觀摩學習優秀主播、每週堅持直播三四次、探索更為輕鬆的互動……如今,吳裕泰直播賣貨的銷售額已翻了15倍。

    2020-03-26 11:27 北京日報

    “華天”老字號經營持續回暖

    疫情發生以來,往常只在春節期間提供的半成品成為各家店裏營業收入的大頭,各家老字號也紛紛增加半成品菜肴的品種。同春園的三鮮蒸蛋餃、菊花魚,二友居的宮保雞丁、豬肉餅,慶豐包子鋪的餛飩,同和居的幹燒黃魚,惠豐餃子樓的手工水餃、惠豐門丁肉餅店的烙餅卷肘子,惠豐涮肉館的麻辣涮鍋等半成品菜肴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幹燒黃魚每天都能賣出上百條,各種半成品加起來,銷售總額能佔到營業收入的八成多。

    2020-03-19 13:09 北京日報

    護士前線抗疫 老字號後方解憂

    近日,京城老字號“同春園”收到一封沉甸甸的感謝信。寫信的人名叫陳蓮,是一位正在武漢一線抗擊疫情的護士。了解到部分醫護人員家中的老人孩子用餐不便後,項目聯合華天集團二友居、同和居、同春園等老字號,面向有需求的醫護人員家庭開展每日免費配送一次“愛心餐”的志願服務活動,直至疫情防控工作結束。

    2020-03-18 11:14 北京日報

    老字號保供應 這個婦女節她們這樣過

    王延雪是地安門馬凱餐廳的服務主管和一流點菜師,她的一雙兒女已經半年沒見到媽媽了。春節前,他們終於來到北京找媽媽一起過節,而這一計劃卻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兩個孩子很快就回到老家,王延雪則主動請纓奔赴“最危險的一線”,承擔起在露天區域售賣餐食的任務。

    2020-03-09 12:23 北京日報

    防疫情“轉戰”室外 老字號門口“擺攤”

    避免堂食人員聚集,北京眾多老字號餐廳“轉戰”室外,將菜品搬到門口“擺攤”銷售。3月 4日,西城區馬凱餐廳地安門店將外賣櫃檯擺到門外,主營新鮮蔬菜、主食、腌肉、半成品和打包飯菜。

    2020-03-05 08:47 北京日報

    全聚德向武漢捐贈烤鴨麵食

    全聚德集團向武漢醫護工作者捐贈的物資裝車啟運。此次全聚德集團捐贈600袋烤鴨、600袋卷餅、600袋專用醬、960袋杠頭、940袋年糕、900袋棗饃饃、760袋喜字餅等價值近13萬元的特色食品。

    2020-03-04 09:00 北京日報

    熟食銷量大漲 稻香村全力保供應

    受疫情影響,北京稻香村各類産品銷量一度出現斷崖式下滑,但最近一段時間,隨著逐步復工復産和上線外賣平臺,稻香村熟食、速凍類産品銷量迎來大幅增長。

    2020-03-02 10:42 北京日報

    二月二“龍抬頭” 防疫情圓民俗兩不誤

    今年護國寺小吃總店預備了紫薯、豆沙、黑芝麻等口味的“龍膽”炸油糕,新推出的“半成品龍膽”受到不少消費者歡迎。

    2020-02-24 09:48 北京日報

    華天集團近百家直營店全部營業

    隨著疫情攻堅戰進入關鍵期,經濟領域成為第二戰場,有序復産復工正在逐漸緩解疫情給企業帶來的經營重創。

    2020-02-21 09:44 北京日報

    多家老字號開通遠端預點餐

    我半小時前在家裏點的餐,這會兒正好來拿。既能吃到可口的飯菜,又避免湊人堆兒,這辦法真不錯!”2月12日下午,正在同春園取餐的王先生感嘆道。在一進門的大堂裏,工作人員專門設置了這個“遠端點餐取餐處”,配有保溫箱並公示消毒記錄、員工體溫登記表等,打包餐食的服務人員也是全副武裝。   

    2020-02-13 08:12 北京日報

    北京多家老字號立春套餐送到府

    昨天是農曆立春,按照北京的老例兒,這一天要“咬春”,吃上一頓春餅、春卷。記者從又一順、烤肉季、同和居、同春園、馬凱餐廳、護國寺小吃總店、二友居等老字號餐館了解到,立春當天,這些老字號都供應春餅和立春套餐。店裏的春卷皮是純手工打制,需要師傅將麵糰快速放在燒熱的鍋上輕輕一抹一拉,一張甚至可以透過去看報紙的春卷皮就打好了。據了解,往年每到立春這天,同春園的春卷一上午就賣出去上千條。同和居、惠豐門丁肉餅店、惠豐餃子樓也推出了烙餅卷肘子、烙餅卷帶魚、炒合菜等立春套餐。

    2020-02-05 08:46 北京日報

    老字號辦“深夜食堂”溫暖冬夜

    近日,華天飲食集團旗下老字號慶豐包子鋪西單店,二友居佟麟閣路店、新街口店及同和居全部三家店都延長營業時間到24:00以後,為市民送上“深夜食堂”服務。公共空間是否暖和、公共交通是否延時、夜間公共秩序如何保障,更多地回答好這些系統性問題,京城的冬夜定將更具暖意。

    2019-12-20 09:26 北京日報
  • 非遺團花剪紙 致敬抗洪軍人

    這幅直徑82釐米的團花剪紙出自京派剪紙非遺傳承人張曉林之手。“抗洪尖兵心繫百姓”八個大字,整幅作品既反映出抗洪救災的宏大場面,也表達了張曉林對抗洪戰士的敬意。

    2020-08-03 10:17 北京晚報

    景泰藍非遺之旅開啟親子趣課堂

    由市商務局主辦的北京消費季之親子節活動自2020年6月6日啟動以來,已舉辦“親子惠時光”“歡樂嘉年華”“越拼越精彩”三大主題活動,親子節還聯合北京愛琴海購物公園、資和信百貨等商圈,帶來以親子家庭為主題的市集。

    2020-08-03 10:04 北京日報

    曾遍佈北京街頭巷尾的大碗茶 明朝就是暢銷的街頭飲品

    三伏酷暑烈炎蒸,綠柳高槐鳥不鳴。正如京味兒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唱的“他一日那三餐,窩頭鹹菜麼就著一口大碗兒茶……”對於舊時的貧民,大碗茶是他們佐餐的“熱湯”,忙於生計的人們為了省錢經常懷揣乾糧,就著又熱又濃的大碗茶喝下去,提神醒腦又能暖胃驅寒,所以人們叫它“口糧茶”。延伸閱讀老北京的茶館老北京的茶館很多,四九城裏到處可見茶樓、茶園和茶館。這些茶館可分為清茶館、書茶館、棋茶館和酒茶館,還有一些季節性的茶棚。當時陶然亭的窯臺茶館就是如此,除了招待路人,像老舍先生、沈從文先生都是這裡的常客。

    2020-07-29 14:59 北京日報客戶端

    尋覓北京城裏的國槐

    如今北京街道的行道樹很多為國槐。天安門廣場東側有一條新大路衚同(北靠中國歷史博物館,南臨北京市檢察院),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這條衚同裏有一家餃子館,把爐灶搭在一株古樹(國槐)旁,天長日久,這棵樹被活活烤死。近幾年,我喜歡逛衚同,東走走、西看看,有一些衚同的國槐令我印象深刻。比如東四三條衚同東口十幾株大槐樹就特別喜歡,再有東棉花衚同進東口不遠處有一株粗壯的國槐,西口路南也有幾株。雨兒衚同內沒有大樹,但國槐藏在11號院子裏,古槐樹長在院裏,樹冠覆蓋了衚同。如今,無論您走在北京城哪,還是在北京的衚同裏、四合院中,您要是看不到國槐那就少了很多味道。

    2020-07-29 14:04 北京日報

    娘娘廟的遞次“購物節”

    北頂娘娘廟山門,墻上既有各種香會的通告,也有孩子的塗鴉,生活氣息十足。廟會,本是寺廟對社會公眾開放的宗教活動,但求神拜佛之外,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廟會的一大功能。老北京有一句很別致的歇後語:“萬壽寺彎腰——頂上見”,意指西頂娘娘廟和萬壽寺兩大廟會同期,且相距僅七八里,在萬壽寺趕會的熟人相見之後,只拱個手,等西頂娘娘廟進香後,才坐下聊天。妙峰山廟會崛起前,在眾多娘娘廟廟會中,數大南頂的規模最大。這些娘娘廟廟市,定時定點,又換著地方和花樣,讓老百姓買得開心,花得樂意,真可謂是不落幕的購物節。

    2020-07-29 13:48 北京日報

    衚同門牌號裏的“密碼”

    棉花下六條的門牌。蔣晨明攝我們講衚同的四合院,一般都會講到這是什麼衚同的幾號院。但衚同門牌號的編制有一套特有的方法,不熟悉的朋友可能並不知道這背後的“密碼”。其實,衚同的門牌號是按單雙號分別來標識兩側建築的。第一代是民國初年的藍底白字門牌,上面依次寫明所在的警區、街道名稱和門牌號。這個門牌號並不是阿拉伯數字,而是“蘇州碼子”。藍色門牌時代,號碼是“U”形排列,如東西衚同,號碼先從東北角向西, 1號2號3號連續依次排列,排到最西北角後,再排西南角,最後折回東南角。1965年北京整頓地名後,才開始了紅底白字的第三代門牌時代。

    2020-07-22 11:50 北京晚報

    夏至:吃麵祭祖慶豐收 贈扇涼食來避伏

    ”夏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農諺雲“夏至不熱,五穀不結”,可見夏至炎熱、日照充足,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同時,農作物産量與降水多少也密切相關,所以民間也有著“夏至雨點值千金”的説法。

    2020-06-21 09:57 首都之窗

    芒種:努力耕耘當下 靜待五穀豐登

    2020年6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芒種。芒種適逢我國南北農業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時節,此時,冬小麥等已經成熟等待收割,春天種下的棉花等進入生長高峰,夏玉米、夏大豆等需要播種,所以民間也稱“芒種”為“忙種”。節日當天,侗族的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的,被視為最受歡迎的人。又如在安徽省績溪縣,每到芒種時節,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麵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以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

    2020-06-05 09:57 首都之窗

    立夏 開啟美好時光

    立夏,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夏看夏,開啟美好時光。

    2020-05-05 11:55 首都之窗

    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到來

    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到來:雨水增多、氣溫攀升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2020-04-19 12:40 首都之窗

    清明 | 紀念我們一生中,那些無法為我們送別的人

    在京市民溫馨提示:清明期間出京旅行相關人員返回必須居家隔離14天,建議廣大市民朋友通過網路祭奠、預約代辦祭掃等方式,寄託對親人的哀思。

    2020-04-03 11:17 首都之窗

    春分:春耕正當時 莫負好時光

    2020年3月20日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春分後,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岸柳青青,小麥拔節,正是春耕春種、植物萌芽的大好時節。

    2020-03-20 10:38 首都之窗

    驚蟄來了!春耕備耕 復工復産,你準備好了嗎?

    春雷響,萬物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激戰正酣之時,我們迎來了一年當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雖然突發的疫情給今年春耕備耕帶來了諸多挑戰,但春光不等人,春耕備耕已在全國拉開序幕,廣袤的原野上一派繁忙,為豐收描摹著底色。“春雷驚百蟲”復工復産要嚴防流行病爆發據現代流行病學調查證實,驚蟄前後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疾病也容易在這一節氣流行爆發,因此我們要在繼續奮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嚴防此類疾病的發生。

    2020-03-05 08:20 首都之窗

    2月19日雨水:甘雨時降 播種希望

    雨水節氣在北方意味著雨漸漸比雪多了,在南方意味著幾乎沒有雪了,轉而常是連綿陰雨。

    2020-02-19 09:49 首都之窗

    翠鳥入籠 山趣何有?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暴發,被高度懷疑與野生動物食用和交易有關,由此引發人們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關注。查閱史籍,歷史上有關北京地區野生動物保護的記載並不少見。

    2020-02-13 08:47 北京日報
  • 非遺進校園不能只靠體驗

    從毛猴、剪紙等民間技藝,到景泰藍、雕漆、花絲鑲嵌等皇家工藝,中國傳統非遺技藝是先輩們留下的文化財富。但如今,一些非遺技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2020-08-04 08:50 北京晚報

    老北京的“洗曬節”是哪天?過節要做這些事

    説起“天貺(音同況)節”,今天知道的人恐怕已經很少很少了,這在老北京可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時間是農曆六月初六。還有“估衣、皮貨、喜轎等鋪,傍晚吹晾一切,犒勞夥友”,意思是估衣店和皮貨店將衣服和皮料挂在通風處,喜轎鋪的轎圍子繡片、執事旗傘、鼓圍子、桌圍子,轎夫、吹鼓手們的衣帽一律都搬到院子裏或街當間晾曬,以防霉防蛀。據《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鑾儀衛的官員著官服,由儀仗隊一路鼓吹著, “導象出宣武門西閘水濱浴之”,附近搭了彩棚, “都人于兩岸觀望,環聚如堵”,特別是有錢人家,更是花錢提前佔據附近茶肆酒樓的好位置,以便一飽眼福。

    2020-07-28 18:20 北京日報客戶端

    天花上的斑斕彩畫

    “蜜蜂飛到彩畫上——空歡喜”,這句民諺形容的是彩畫逼真,連小蜜蜂都難以區分真假。中國傳統建築常常使用彩畫,而室內天花上的彩畫,色彩斑斕,形式多樣,是傳統建築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0-02-27 08:57 北京日報

    國家京劇院舉辦建院65週年活動

    建院週年紀念日當天,京劇藝術展陳館正式開館,通過大事年表、圖片、視頻,以及京劇名家曾用的京劇服飾、道具、容粧實物等多角度展示國家京劇院建院以來的建設發展成就。

    2020-02-06 11:10 人民日報

    香山附近有一座“無梁大殿” 獨特建造方式傳説是魯班傳授

    無梁殿又稱旭華之閣,位於北京香山南路團城西南側,建於清乾隆二十七年,是一座全部用磚石壘砌成的無梁大殿。

    2020-02-20 09:30 北京日報

    700年琉璃製作技藝借文創重生

    門頭溝區文旅局宣佈啟動琉璃重生計劃,借力文創將該區停産的琉璃廠改為文創園區,通過多種渠道弘揚琉璃文化。位於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的門頭溝琉璃渠村有著“中國皇家琉璃之鄉”美譽,這裡的琉璃燒造已有超過700年曆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19-11-01 09:11 北京日報

    “故宮修表師”:手持“鐵飯碗” 鐘錶修不完

    不單單是單霽翔,故宮的大師們這次組團來到廣州。2019年5月22日晚上,故宮修表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亓昊楠出現在廣州圖書館對面的IFC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和觀眾分享他在故宮修表的故事。

    2019-05-27 09:27 廣州日報

    北舞師生拜師民間藝人創舞集

    2019年5月22日晚,北京舞蹈學院傳統樂舞集《沉香·伍》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本輪演出的第二場,在舞臺上展現出漢族、哈尼族、黎族、維吾爾族等八個民族的特有舞蹈,以及來自塞爾維亞的科洛舞。

    2019-05-23 13:53 北京日報

    “亞洲芭蕾之夜”在天橋舉行

    5月14日晚,“亞洲文化展演”活動開幕式演出“亞洲芭蕾之夜”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行。

    2019-05-15 09:04 中國新聞網

    傳統滇劇唱響現代回家故事

    《回家》是一部高度遵循戲曲藝術規律、審美特徵和創作法則的現實題材作品,是雲南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資金資助項目。《回家》還于5月7日至31日走進雲南省6所高校進行巡演,為大學生們送去耳目一新的滇劇大餐。

    2019-05-14 09:53 光明日報

    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走進北京 傳唱“小姐妹”精神

    由內蒙古藝術學院創作的民族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走進北京市天橋藝術中心,向世界傳唱草原“小姐妹”精神,同時為衝擊第十六屆“文華大獎”作準備。

    2019-05-13 12:56 中國新聞網

    “水鄉人”趙克琪:搶救打漁技藝

    安新縣城的幾家酒店裏,都挂著趙克琪的攝影作品。這裡雖然不是景區,但是仍然保持著淀區人民日常的出行方式,這一切早就保留在了趙克琪的相機裏。白洋淀動植物多樣,趙克琪拍過的鳥類不計其數,就連濕地保護單位的環境考察有時都要向他請教。

    2019-05-10 10:12 北京日報

    《天路》代表北京逐鹿“文華大獎”

    國家大劇院原創舞劇《天路》以此為創作背景,經過三年沉澱打磨,六輪40余場演出幾乎場場爆滿,深深打動了觀眾。舞劇《天路》圍繞漢藏民族團結、軍民魚水情深的主題,講述了三代人“不忘初心”堅守築路的動人故事。

    2019-05-09 09:16 北京日報

    老片修復和時間賽跑的搶救行動

    據中國電影資料館事業發展部主任黎濤介紹,關於老電影的修復,他們有一個藝術專家組和一個技術專家組。一部老電影的修復,要經過影片素材整理、清潔、膠轉數、畫面修復、畫面調色、修復、聲畫合成、修復品質鑒定等一系列過程,其繁雜程度不亞於製作一部新電影。

    2019-05-08 09:23 《光明日報》

    中國兒藝:始終把社會效益放首位

    日前,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國有文藝院團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簡稱《試行辦法》),覆蓋了國有文藝院團社會效益評價考核的全過程,國有文藝院團即將迎來大考。

    2019-05-07 10:05 中國文化報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