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北京足跡

日期:2023-05-26 09:32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沈從文的北京足跡
  • 沈從文的北京足跡

  原標題:沈從文的北京足跡

  年5月10日,是沈從文去世35週年。遙想一百年前,沈從文從湘西的偏僻小城,來到北京,幻想用自己手中的筆寫出一片天地。

  歷經磨煉,沈從文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他用清新雋永的語言,寫就了一部部經典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也為他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與此同時,他還潛心研究,完成了文物史上的皇皇巨制。

沈從文在北平留影資料圖片

沈從文在北平留影資料圖片

  梳理他在北京的足跡,能讓人們重溫他由一位湘西遊子成長為現當代文學史上最重要作家的波瀾歷程。

  “窄而霉小齋”埋頭寫作

  沈從文,名岳煥,字崇文,後自己改名從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鳳凰縣的一個軍人世家。他5歲上私塾,13歲轉入新式小學。1918年16歲的沈從文小學畢業後,度過了5年顛沛流離的軍旅生活。

  在新文化思潮的影響下,1923年8月,21歲的沈從文離開湘西,經過19天的艱難旅程到達北京(也有資料稱沈從文于1924年到達北京)。

  到達當天,他住在西河沿一家小客棧,幾天后經遠親介紹,搬到了不收租金的酉西會館。

  酉西會館是清末由湘西人捐資修建的,規模不大,有20多間房子,在前門外楊梅竹斜街61號。進入前門外大柵欄,沿街往西南走,到了大柵欄西街,往北穿過青竹巷就到了楊梅竹斜街。大柵欄熱鬧,這裡卻顯得冷清而破舊。酉西會館在楊梅竹斜街中段路北,現在已是民居,當年格局也已基本無存。

  沈從文到北京原打算是來讀大學的,但幾次考試都名落孫山。報考中法大學雖被錄取,又因交不起28元食宿費而未能入學。他只好暫時放棄了讀大學的奢望,開始自學和寫作。

  當時京師通俗圖書館設在宣武門內大街路西頭髮衚同內的翰林院講習館舊址。沈從文每天一早就穿過琉璃廠趕往圖書館,帶幾個饅頭和鹹菜作為午餐,下午直到閉館後才出來。

  沈從文在酉西會館住了半年多。1924年春,在表弟黃竹生的幫助下搬到了銀閘衚同一個公寓住下。銀閘衚同在北池子大街以東,北起五四大街,南端東折至北河沿大街。當時在北大紅樓附近有許多公寓,供來自全國各地的北大學生和旁聽生居住。

  沈從文居住的是一間由儲煤間改造而成、且沒有窗戶的陰暗潮濕的小房子,房間內只能放下一張小床和一張小木桌,沈從文戲稱“窄而霉小齋”。在這裡,他白天去北京大學旁聽或去圖書館閱讀,傍晚去街頭賣報,夜裏在斗室裏伏案寫作。

  就是在這裡,他遇到了“伯樂”鬱達夫。鬱達夫將沈從文介紹給《晨報》副刊新任主編劉勉己和瞿世英。不久,沈從文的文章不斷出現在《晨報》副刊和其他報刊上。在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後,沈從文和徐志摩成為好友。

  在這期間,沈從文還認識了丁玲與胡也頻。丁玲也是湘西人,他們一見如故。

  1925年8月,經朋友推薦,沈從文到熊希齡創辦的香山慈幼院任圖書管理員。熊希齡也是湘西人,與沈從文還是遠親。沈從文被安排住在一座舊廟裏,與熊希齡所住的雙清別墅為鄰。

  當時丁玲和胡也頻恰好住在香山碧雲寺附近。他們常見面,或爬山,或划船,一起談論著寫作和辦雜誌。11月,熊希齡送沈從文到北京大學圖書館進修,師從袁同禮學習圖書編目等業務知識,一直至1926年2月。由於他對圖書管理興趣不大,一年後,他辭去了慈幼院的職務,重新搬回北大附近的公寓,完全靠寫作謀生。

  這一次他和丁玲與胡也頻一起住在漢園公寓,沈從文的房間與當時年僅十三四歲的公寓小主人黃伯飛的房間相鄰。

  五十多年後,黃伯飛回憶當年的情況:“這三個人我常看見是沈從文。他每次從外面回來差不多總是夾著一些書籍和紙張,腳步迅捷地走到我的房門前邊就向左一轉走到他的房間去。胡也頻總是一早就出去,很晚才回來。有時幾天都看不見他。丁玲多半的時間躲在她的房間裏。”

  1928年初,沈從文移居上海,一面繼續寫作,一邊與丁玲、胡也頻等共同編輯《中央日報》副刊《紅與黑》《紅黑》月刊等。沈從文後又相繼在上海中國公學、暨南大學、青島大學任教。正是在中國公學,他認識了張兆和。

  達子營開始新婚生活

  1933年暑假,沈從文辭去青島大學任職,應先於他辭職的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之邀,回北平參加中小學教科書編纂工作。8月初回到北京後,他先借住在楊振聲家,後租住在府右街達子營28號。

  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水榭舉行婚禮。從南方趕來參加他們婚禮的四妹張充和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景:“1933年9月9日,沈二哥、三姐在北平中央公園的水榭結婚,沒有 儀 式,沒 有主 婚 人,證 婚人。……新居在西城達子營。小院落,有一棗一槐。正屋三間,有一廂,廂房便是沈二哥的書房兼客廳。……新房中並無什麼陳設,四壁空空,不像後來到處塞滿書籍與瓷器漆器。也無一般新婚氣象。只是兩張床上各罩一錦緞百子圖的罩單有點辦喜事氣氛,是梁思成、林徽因送的。”

  但據季羨林回憶,沈從文的婚禮有證婚人,證婚人是胡適。

  沈從文對達子營的新居很滿意,對婚後的生活也很滿意。他除了去西斜街上班,編教科書外,沈從文還在院中的樹蔭下,寫《邊城》和《記丁玲女士》。後者當時正在《國聞週報》連載,沈從文獨特的語言風格與誠摯的熱情,深深地吸引了讀者。

  9月下旬,《大公報》文藝副刊創刊。這個副刊是沈從文與楊振聲應《大公報》之邀在北京編的,沈從文主持了大部分編務工作。沈從文以《大公報》文藝副刊為陣地團結了北方許多不同風格的新老作家,發掘了大批文學新人,博得“京派文人”的稱呼。沈從文自己的作品在這一時期也日益走向成熟,他的代表作《邊城》《湘行散記》等都在這一時期相繼發表。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北平局勢極為緊張。7月中旬,沈從文將家遷至鐘鼓樓東北的國祥衚同12號。那裏曾是一座蒙古王府,最後一代親王叫那彥圖,王府俗稱“那王府”。當時那王府已被典當出去,沈從文住的是王府後院的一部分。沈從文在那裏沒住多久,7月28日北平淪陷。8月12日,沈從文與眾多北大、清華教授一起離開北平。

  中老衚同見證新舊時代交替

  抗日戰爭中,沈從文先後在長沙臨時大學、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勝利後,1946年7月西南聯大完成歷史使命。8月下旬,沈從文回到北平,就任北京大學教授,並搬入沙灘中老衚同32號北京大學宿舍居住。

  中老衚同32號曾是光緒帝的愛妃珍妃、瑾妃的娘家。光緒十四年(1888)珍妃入宮後,其父兄便物色到緊鄰紫禁城東北的中老衚同這個院落。珍妃的家人一直住在這裡,直到北平淪陷後,這個院落被日本人霸佔,才被迫遷出。

  它原本是一個多重院落的大型四合院。房屋之間都有走廊連接,還有一個很大的花園,不僅花木茂盛,還有假山、涼亭。日本侵佔北平後,對這個院落進行了改造。

  北大在北平復校後,中老衚同32號先後住過約30多戶北大教職員工,美學家朱光潛、詩人馮至、哲學家賀麟、法學家周柄琳、數學家江澤涵、聞一多胞弟翻譯家聞家駟、費孝通之兄法學家費青等都曾是這個院落的住戶。

  沈從文及夫人張兆和帶著兩個兒子沈龍朱、沈虎雛住在院子的西北角。他的西鄰便是胡思杜。在胡適倉促登上南去的飛機時,他的小兒子胡思杜,留在了北京,搬進了中老衚同。

  1952年院係調整後,北大從沙灘搬至燕園,中老衚同32號成為北京政法學院的宿舍,院中的老住戶也陸續搬走。沈從文當時離開了北大,他們一家也搬出了這裡,租用位於交道口北頭條11號的民房。

  交道口北頭條是交道口大街北邊的第一條衚同。當時沈從文在故宮上班,每天上下班要穿過大半個內城。他曾回憶道:“天不亮即出門,在北新橋買個烤白薯暖手,坐電車到天安門時,門還不開,即坐下來看天空星月,開了門再進去。晚上回家時,有時大雨,即披個破麻袋遮雨。”

  沈從文被分配在歷史博物館陳列組,主要工作是在庫房清點登記館藏文物。他曾數過上萬的錢幣和無數的陶瓷器,同時還抄寫陳列卡片,編寫文物説明,寫展覽解説詞。

  後來沈從文又轉入文物收購組,為豐富館藏,由他經手收購了許多珍貴文物。沈從文不辭辛苦,從這些看似最簡單、煩瑣的小事做起,踏實地開始了他的文物研究之路。

  東堂子衚同住了27年

  在交道口北頭條住了一年多,1953年3月沈從文一家搬入了東堂子衚同51號歷史博物館的員工宿舍。沈從文一家住在裏院靠東頭的三間北房中,一直到1980年遷出,在這裡住了27年。

  在這段時期,他雖有過痛苦,卻並沒有消沉,而很快完成了從文學家到文物研究專家的轉型。他從很少人注意的歷代服飾入手,敲開了古代文物與文化的大門。他對照古代服飾,翻閱了成百上千種文獻資料,記了幾十抽屜的卡片,對歷代服飾的材料、式樣等詳加研究,並且觸類旁通,廣泛涉及玉器、青銅器、漆器、陶器、繪畫等,成為文博大家。他後來曾回憶:“許多在日本、美國的朋友,為我不寫小説而覺得惋惜,事實上不值得惋惜……對我來説,這正是個機會,可以具體地把六千年的中華文物,有條理有系統地看一個遍。”

  1972年,張兆和從幹校回京,因東堂子衚同51號的住室已被擠佔得只剩一小間,作協在小羊宜賓衚同3號為她分得東廂房一間。夫妻兩人分居兩處,沈從文住在東堂子衚同,日以繼夜地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就餐時到小羊宜賓衚同。為節省時間,他每日來吃一餐再帶走兩餐,就這樣堅持了7年多。

  1979年3月,在胡喬木的關注下,沈從文調入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社科院為他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室並在西郊友誼賓館租用了兩個大套間作為工作室,支援他完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重新校訂與增補工作。

  1980年5月,沈從文家搬到前門東大街3號、新僑飯店後面的社會科學院宿舍。新住房面積雖然不大,但條件比東堂子衚同大大改善,結束了他們夫妻分居,“東家食而西家宿”的生活。

  1980年9月,鴻篇巨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經過多年的風雨之後,終於出版。此書一齣版立即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歐洲出版商紛紛洽商英、法、德等外文版的翻譯出版事宜,該書也被譽為中國社科界百年來最傑出的學術成果之一。

  沈從文的各種舊作不斷重新出版,關於沈從文的研究會相繼舉辦,還從海外傳來沈從文當選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的消息……但這一切似乎來得太晚了。1988年5月10日,沈從文心臟病猝發,搶救無效,于當晚與世長辭,享年86歲。四年後,1992年5月10日,沈從文的骨灰由夫人及其他親屬護送回湖南鳳凰縣,一部分骨灰撒入沱江清流之中,一部分安葬于聽濤山下。(陳溥)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沈從文的北京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