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寺廟傳説

日期:2023-05-24 09:40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隋唐寺廟傳説
  • 隋唐寺廟傳説

  原標題:存疑的隋唐寺廟傳説

  北京地區有一些始建於隋唐時期的寺廟,比如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戒臺寺始建於唐武德五年(622年),潭柘寺更早些,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307年)。除此之外,史料中曾提及多處隋唐時期的寺廟,其中有一些寺廟的始建時間仍有爭議。

  宣南白馬寺留有石幢嗎?

  世人皆知洛陽有白馬寺,但對北京境內曾有過的白馬寺就知之甚少了。在一些文史資料中,曾提到這座“白馬寺”,且説它是隋代古剎,這種説法靠譜嗎?

  朱彝尊的《日下舊聞》中,記載著古剎“白馬寺”的資訊:“宣南坊白馬寺,隋剎也。殿後尊勝陀羅尼幢上刻‘仁壽四年正月上旬造’……其東有 僧塔,塔前有古碑,已為侵佔者所毀矣。”朱彝尊生活在清初康熙年間。按照他的所聞所記,白馬寺的僧塔、古碑已不可考。到了乾隆年間于敏中等人編纂《日下舊聞考》時,白馬寺已毀,所在地倒是留下了“白馬寺坑”的名字。而隋代的石幢,連同僧塔、古碑“俱無考”,説明皆已消失了。倒是明代翰林院學士張元禎、工部尚書張文憲所撰文的兩通古碑,在清中葉仍存。

  在張元禎所撰文中,對白馬寺始建的時間較為肯定“隋仁壽年間創立,年久廢弛,惟基址猶存”。這裡並沒有説到留有石幢一物。而張文憲所撰文中,則雲“傳聞隋仁壽年所立”,而且同樣沒有提及能夠證明白馬寺始建於隋代的石幢。這就有點兒意思了,張元禎和張文憲是明朝中期的官員,朱彝尊則在清朝康熙年間的官員。清朝朱彝尊所能見到的石幢,居然在明朝張元禎和張文憲的筆下缺失。這能説明什麼?尊勝陀羅尼幢或許不是白馬寺遺物,它有可能是來自其他的廟宇。這樣一來,白馬寺是隋代古剎的結論,便靠不住了。

  位於白紙坊的崇效寺,而今只留下一座清代建造的藏經閣。此地一直以來是以綠牡丹、墨牡丹等珍稀花卉出名。在朱彝尊的《日下舊聞》中,曾提到崇效寺是在“唐貞觀元年(627年)所建佛寺舊址”重新建造的。之所以認定崇效寺建造于這一年,只因清代中葉尚留存的一通古碑。這通古碑由明代嘉靖年間鄖陽府知府夏子開所撰,文中寫道:“神京之宣武門外,古剎一座,創自唐貞觀元年,宋元末因罹兵火,日就傾頹。至正初為好善者重葺,賜額曰崇效。”于敏中等人在編纂《日下舊聞考》中,特意説了一句“謂(崇效)寺創于唐貞觀元年者,只據碑文所載,他書不可考也”。説明在清代中葉,崇效寺的始建年代便已成謎。

  多少年過去了,有關“崇效寺初建”似乎有了新的説法:該寺是幽州節度使劉濟舍宅建造。劉濟崇信佛教,為了表達自己的虔誠,特意將自己的住宅改建成了一座寺廟。劉濟擔任幽州節度使的時間,是從貞元元年(785年)至元和五年(810年),這與“貞觀元年”相距一百多年。由此看來,崇效寺的始建時間,也是有疑問的。

  撲朔迷離的火德真君廟

火德真君廟

火德真君廟

  火德真君廟,興許是中軸線上最早出現的一處建築群了。就在火德真君廟靈官之殿前的説明牌上,標注著該廟(宮觀)的始建時間是唐貞觀六年(632年)。如此具體的時間,想必應該有古碑或文獻的記載吧。待我翻閱與此有關的各類文獻時,竟然深陷迷霧。

  明末清初,孫承澤所著的《天府廣記》中,有“火德真君廟,唐貞觀中建”的文字。到了劉桐、于奕正編寫《帝京景物略》時,只改了一個字,即“火德真君廟,唐貞觀中址”。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的年號,從627年至649年。有關“貞觀年間”的説法,引起了朱彝尊的懷疑。於是,他在編寫《日下舊聞》的時候,將“唐貞觀中址”去掉。火德真君廟創建的時間,改成了“元至正年”。待到于敏中等人編纂《日下舊聞考》時,對朱彝尊的“節錄省文”似乎並不認同,於是把孫承澤、劉桐、于奕正的説法重新展示。但此事的真相並未大白,反而越發蹊蹺。

  根據于敏中等人的調查,乾隆年間火德真君廟裏留存著幾通碑。然“殿前二碑雖存而無字”,後殿“有嘉靖癸亥重修碑,碑字剝落不可讀”。至於清順治年間的三通碑、乾隆二十二年的重修碑等,亦未附錄于文中。由此看來,火德真君廟的始建時間,還無法得到碑刻文字的佐證。

  現而今,火德真君廟裏並未留存下具有文獻價值的古碑。

  劉桐、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還不惜筆墨地講述了有關火德真君廟“傳奇故事”。其中的一段,提到了天啟年間“王恭廠爆炸”。這起重大事故的發生地點,是在位於內城西南一隅的光彩衚同(此前叫棺材衚同)一帶。從明末留存下來的諸多正史與私人筆記中,都對此事有過記錄。但被錄入《帝京景物略》的時候,作者又道聽途説、添油加醋地增加了這樣一段文字:“天啟六年五月初六日已刻,北安門內侍忽聞粗細樂,先後過者三,眾驚而跡其聲,自廟出。開殿審視,忽火如球,滾而上于空。眾方仰矚,西南震聲發矣。望其光氣,亂絲者,海朝頭者,五色者,黑靈芝者,起沖天,王恭廠災也。”這段文字,譯成白話文便是:天啟六年(1626年)五月初六日上午十點鐘左右,皇城北安門的幾個內侍衛聽到後門橋附近三次響起鼓樂之聲。滿臉疑惑的內侍們循聲而來,發現聲音是源於這座火德真君廟裏。推門而入,打開大殿,令人驚呆的場景出現了:只見從殿內衝出來一個巨大的火球,直奔西南方向而去,不一會兒,火球飛去的方向傳來一聲巨響,那便是“王恭廠爆炸”。

  這段文字描繪得精彩至極,但也令人匪夷所思。一個斜穿半座京城的大火球,出自內城中軸線旁的火德真君廟,落在內城西南隅的王恭廠。這段故事讓人聽起來總覺得匪夷所思。

  和平寺是尉遲敬德所建?

和平寺

和平寺

  昌平多古剎,有的被追溯至唐代。

  在南口鎮西的花塔山前,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古剎“和平寺”。

  根據《日下舊聞考》的記載:“花塔村在(昌平)州城西北三十里,有和平寺,唐建。”除此以外,再無一言。和平寺始建於唐代的説法,也在清康熙年間《昌平州志》中出現過,但也很簡略。

  倒是當地的民間傳説,比較完整地講述了和平寺的由來:該寺由唐代名將尉遲敬德監造,唐太宗李世民親筆御書“敕賜和平寺”。因李世民是率將士南征北戰才得天下,又親見瓦崗兄弟各為其主而反目為仇,或恩將仇報。而他自己又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從兄弟手裏奪得的皇帝,並在戰爭年月屢次遇險,幾乎喪命,故願“天下太平”,再無戰事,所以取名“和平寺”。這段有鼻子有眼兒的傳説,基本上沒有碑刻或歷史文獻來佐證。

  更有意思的是,説“和平寺修建於唐貞觀年間”都算小覷了它。按照當地流傳的説法,和平寺或許初建於晉代。於是,在民眾中以訛傳訛地出現了這樣的俗諺“先有和平寺,後有潭柘寺”,以説明該寺的悠久歷史。

  目前發現的和平寺內年代最早的碑刻,是明成化六年《大明都知監太監崔公壽藏碑》。按照碑文記載:明成化三年(1467年),居庸關守備太監崔保在花塔村買村民何氏地,預建生壙一座。在生壙左側建佛寺一所,右側建禪堂,成化五年(1469年)竣工。另據明代《(昌平)西關志》的記載:“和平寺,在關西南三十三里,成化戊子本關太監崔保立,有遼陽張昇撰碑以記其事”。由此可推知,和平寺的前身是明成化年間太監崔保的墓地。既然如此,尉遲敬德始建和平寺的故事,就顯得不太靠譜了。(高申)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隋唐寺廟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