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裏有座耶律楚材祠

日期:2023-06-01 09:57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頤和園裏有座耶律楚材祠
  • 頤和園裏有座耶律楚材祠

  原標題:頤和園裏有座耶律楚材祠

  在頤和園文昌閣的北側,有一座耶律楚材祠。雖然暫時不對遊人開放,但筆者有幸在多年前進去探訪過。它坐落在昆明湖畔,萬壽山東南路,院門坐東朝西,正對碧波漣漣的昆明湖。裏面的院子不算大,很肅穆。東墻下有一個石甕仲,仿佛是主人的忠誠衛士,晝夜守護著。南墻邊有禦碑矗立,碑上刻著乾隆皇帝寫的《耶律楚材墓詩及序》。北邊是三間坐北朝南的祠堂,匾額上有乾隆皇帝親題的“元樞宰化”四個大字。祠中有彩塑耶律楚材的坐像,神態安詳自若。

頤和園裏有座耶律楚材祠

  耶律楚材(1190-1244)是蒙古帝國時期的重要政治家。乾隆皇帝為何如此重視他呢?這要從耶律楚材的經歷説起。

  耶律楚材出生於契丹貴族,是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耶律楚材家族幾代居住于燕京,耶律楚材從小就受到漢文化熏陶。蒙古軍攻佔金中都時,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為臣。

  1218年春,受成吉思汗徵召,他辭別燕京,花了三個月到達成吉思汗大營——漠北,受到大汗的器重和喜愛。第二年夏,他隨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西征。從此,耶律楚材開始輔佐元太祖(大汗)、元太宗(窩闊臺)處理朝政達三十餘年。在此期間,他以“致主澤民”的平生志願,施展治國之宏圖,制定一系列有效政策,草創各種規章制度,最終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誠如明朝沈德符對他的評價:“大有造于中國,功德塞天地”(《萬曆野獲編》卷28)。

  耶律楚材有幾件功績值得一提。

  第一,他保護了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在元太宗平定中原後,有些近臣向太宗説:“漢人對國家沒有什麼用處,可以把他們的土地全部空出來做牧場。”耶律楚材堅決反對蒙古貴族提出的將大量肥沃良田變為牧場的荒謬想法,並制止了他們的行動,保護了中原農民的切身利益。

  第二,保護了大批漢儒、能工巧匠以及中原老百姓的性命。按照蒙古傳統制度,“凡是攻打城池,敵人用弓箭和石塊襲擊的,就是違抗命令,攻克之後,必定將城中軍民全部殺死”。當時金朝南都汴梁將要攻下前夕,大將速不臺派人向元太宗説:“金人抗拒了很長時間,我軍死傷很多,汴梁攻克之日,應該屠城。”耶律楚材急忙上奏道:“能工巧匠,富裕人家,都集中在這裡,如果將他們全部殺死將會一無所有。”又説,“將士們辛苦了幾十年,想要得到的不過是土地和人民。得到了土地而失去了人民,又有什麼用呢?”

  耶律楚材耐心曉以利害,元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見,從而保護了住在城中的一百四十七萬人的性命。

  第三,耶律楚材在政權組織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出了很多寶貴建議。諸如,推行漢法和漢制。1234年,蒙古滅金後,耶律楚材針對華北地區諸路長吏兼領軍民錢谷,恃其富強肆為不法的情況,提出“長吏只管民事,萬戶府總軍政,課稅所掌錢谷,各不相統攝”的原則,得到太宗的同意,遂為定制。他還在戶籍、賦稅制度的建立方面同樣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抑制了統治者對廣大貧苦農民的橫徵暴斂,減輕了農民的沉重負擔。

  第四,耶律楚材力主實行文治路線,實行漢化,以儒治國。身為遼國皇族後代,早已漢化了的耶律楚材,深深懂得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向元太宗建議實行文治路線。他進言道:“天下雖得馬上,不可以馬上治。”他還上奏説:“製造器具必須用好的工匠,要保持國家已取得的成就,必須用儒臣,儒臣的事業,不進行幾十年的積累,是難以成功的。”

  在他主政期間,為了弘揚和保存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産,耶律楚材做了許多具有遠見卓識的工作。他選用儒士擔任十路徵收課稅使;在燕京等地設置編修所,經籍所等學術機構;組織專門人才從事經史、典籍、文學、儒家學説的分類、編撰、校對等工作;恢復和建立科舉考試製度選拔人才招賢納士等。在很短的時間內,共選出四千三百名讀書人,為蒙古帝國提供了大量人才。

  總之,在蒙古帝國統治期間,許多規章制度和措施都是由耶律楚材親自起草擬定的,耶律楚材為當時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以及元代初期各種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244年5月14日,耶律楚材病逝于蒙古都城哈拉和林,享年54歲。當時的和林,“諸人哭之如喪其親戚。和林為之罷市,絕音樂者數日。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十七年後,其子耶律鑄(元世祖忽必烈左丞相)遵先父遺囑,將其遺體運回燕京故里,與夫人蘇氏合葬于玉泉山下甕山東路之陽,即今日萬壽山東路腳下昆明湖東側。在建墓時立有祠堂,墓前有耶律楚材和夫人的石像。

  耶律楚材去世十餘年後,元世祖忽必烈特意為耶律楚材重修陵墓,建廟立像。至順元年(1330年),元文宗圖帖睦爾下詔,追贈耶律楚材為“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謚“文正”。學者孟攀鱗為《湛然居士文集》作序時評價道:“唯我中書,湛然居士(耶律楚材法號),天資英挺,上智誠明,耆龜其識,釣鼎其器,聳四方之聚瞻,遇千載之嘉會,作朝廷之翰,維社稷之楨,牢籠區夏,宰割山川……”

  清代,非常敬重耶律楚材的乾隆皇帝,通過一系列行動表達對他的敬仰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為耶律楚材重修祠堂和墓碑。在明初時,耶律楚材的墓被夷為平地,祠堂也被焚之一炬。

  乾隆十五年(1750),為了給其母做六十大壽,乾隆皇帝下令擴建清漪園,工匠們在甕山腳下取土挖地基時,偶然發現了耶律楚材的棺木。乾隆皇帝得知後特意下諭,重修墓地並建了一座華麗的祠堂。乾隆皇帝親自寫了《耶律楚材墓詩及序》,樹碑以述其沿革。

  除此之外,他還親筆題詩:“曜質潛靈總幻觀,所嘉忠赤一心殫。無和倖免稱冥漠,有墓還同封比幹。窀(zhūn)穸(xī)即仍非改卜,堂基未沒為重完。摛文表德輝貞石,臣則韆鞦定不刊。”

  乾隆皇帝潑墨題詩後,還覺得意猶未盡,又命丞相汪由敦寫了一篇《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記》。這篇碑記約有五百六十字,前一半文字主要陳述耶律楚材的歷史功績以及為何重修墓祠的緣由;後一半,汪由敦在説耶律楚材這位賢相被乾隆皇帝“大加表彰培護”的幸運,從而盛讚了乾隆皇帝“眷懷賢哲”的功德。

  那麼,乾隆皇帝為何如此敬重耶律楚材,不惜重金重修楚材之墓和祠堂,並立碑撰寫詩文及序,還在祠堂匾額上親書“元樞宰化”四個大字呢?不外乎是統治的需要。

  首先是“安邦”的需要。元朝統治中原與清朝統一華夏,二者如出一轍,都是少數民族統治漢族,落後的生産關係融入先進的生産關係;落後的上層建築統治先進的上層建築。到了乾隆時期,清政權雖然得到了鞏固,但各種矛盾仍然存在,特別是民族矛盾比較突出,反清復明的鬥爭時有發生,滿漢之間摩擦時而不斷。面對諸多矛盾,乾隆皇帝需要有像耶律楚材這樣忠於朝廷的人才。乾隆皇帝以此明示各族官吏和各層人才,只要為大清盡忠盡力的,大清皇帝都予以獎勵。

  其次是“治國”的需要。耶律楚材在輔佐元太祖、元太宗期間,提出“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治國方略。在乾隆皇帝看來,這樣的治國方略對鞏固清朝的統治是極為重要的。為此,他借給耶律楚材樹碑立傳,“摛文表德輝”于碑上,昭示其治國理念,以此鞏固統治。

  另外,耶律楚材為官勤奮,清正廉潔,乾隆皇帝也希望大清的臣民都能效倣耶律楚材,故為之樹碑立傳。(詩白)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頤和園裏有座耶律楚材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