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廟的遞次“購物節”

日期:2020-07-29 13:48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
字號:        

  原標題:娘娘廟的遞次“購物節”

  北頂娘娘廟山門,墻上既有各種香會的通告,也有孩子的塗鴉,生活氣息十足。

  小女孩在北頂娘娘廟的廟市上挑玩具

  1930年代,右安門外的中頂“普濟宮”。圖片均由陶然野佬、高申提供

  生産發展商品交換出現後,就少不了買買買。如今,精明的“剁手黨”線上上線下消費,都要瞅準“雙十一”“週年慶”等購物節,大件小件一次購齊。過去,沒有網購也沒有大商場,老北京到哪去淘貨?購物節又是什麼時候呢?毫無疑問,當屬廟市。

  廟會,本是寺廟對社會公眾開放的宗教活動,但求神拜佛之外,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廟會的一大功能。衣著鞋帽、鍋碗瓢盆、兒童玩具、日用雜品,無一不可從廟會上購得。購物的同時還能聽相聲、看雜耍,再來點風味小吃,可謂遊娛購一條龍服務。借廟會而定期舉行的集市也由此而生,有了“廟市”之稱。

  老北京寺廟多,廟市自然就多。舊京著名的廟市,有城隍廟、東嶽廟、護國寺、隆福寺、白雲觀、廠甸、花市、蟠桃宮、“五頂”娘娘廟等幾十處。論購買力,女性無疑是商家最大的金主,受女性追捧的娘娘廟也就脫穎而出,成了商家的必爭之地。

  北京的“五頂”娘娘廟,都建在平地,卻煞有其事地稱之為“頂”。這其實是“有仙則名”的一種民間想像:廟裏供奉的碧霞元君是泰山神女,她的祠廟也必定是仙山樓閣才對。“五頂”環列于京城周邊,又都在城鄉結合部,自然而然就成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北頂娘娘廟的廟市,在農曆四月初一到十五開市,商品以日用農具為主,昌平、沙河一帶農民都要來此交流物資。為了聚攏人氣,每逢開市,廟宇前還會搭臺唱戲,請戲班子熱鬧幾天。用麥秸編織的草帽、花籃等,是這裡的名優特産,買家亦多係近郊農民。

  北頂才熱鬧完,農曆五月初一到初七,東頂娘娘廟的廟市又開了。廟市期間,東壩主街、娘娘廟街兩側商賈雲集,百貨雜陳。五月初一這天,還有東壩西北門的舞獅子和高碑店的高蹺前來助興。三河、薊縣一帶的老百姓都是坐著趟子車連夜趕來的,可見廟市有多興旺。

  中頂廟市最晚,直到農曆六月才開,曾有古詩形容:“右安門外少見塵,人影衣香早稻新,小有餘芳開市後,坐看中頂進香人”。當時民間花會表演的種類較多,如五虎、少林、中幡等,層出不窮,這裡是唯一表演傳統節目“十三檔花會”的地方。

  萬壽寺在通往西頂的必經之路上,每年萬壽寺廟會時,西頂也跟著沾光。老北京有一句很別致的歇後語:“萬壽寺彎腰——頂上見”,意指西頂娘娘廟和萬壽寺兩大廟會同期,且相距僅七八里,在萬壽寺趕會的熟人相見之後,只拱個手,等西頂娘娘廟進香後,才坐下聊天。

  南頂,又分為大南頂與小南頂兩個廟。妙峰山廟會崛起前,在眾多娘娘廟廟會中,數大南頂的規模最大。後來,京城中軸南延線上的小南頂逐漸取代了大南頂,成了城南商販青睞的地方。

  永定門外的小南頂離城不遠,且地域開闊,水草豐美,清末民初盛行的賽馬就在這裡舉行。後來,賽馬活動因為秩序混亂,且影響永定門交通,被官府禁止了,但由此形成的小吃一條街,已經成了氣候。

  在“五頂”風光無限的時候,各頂皆有廟市,且特色不同:中頂以社火、走會為主;南頂以跑車、賽馬聞名;西頂為皇太后祝壽之所;北頂、東頂是大批發市場。

  “五頂”之外還有個“金頂”,清末民初,妙峰山廟會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廟會,有香會組織為香客們提供各種免費服務。別看香客用不著花錢,但山中村民們仍稱此廟會為“廟秋”。意即像秋收一樣,是發財的良機。

  婦女用麥秸編成草帽、團扇、花籃以及各種花鳥魚獸等玩具;男人們則到山上砍些桃木枝幹,剁成二、三尺長的拐杖或手工藝品。等到廟期,便出攤叫賣,供香客們選購。香客們為取個吉利,爭相購買,山民們獲利十倍。

  這些娘娘廟廟市,定時定點,又換著地方和花樣,讓老百姓買得開心,花得樂意,真可謂是不落幕的購物節。

  (高申 孫文曄)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