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婁子水與黃院村得名由來

日期:2023-05-18 09:42    來源:北京晚報

分享:
字號:        
  • 房山婁子水與黃院村得名由來
  • 房山婁子水與黃院村得名由來

  原標題:房山婁子水與黃院村得名由來

  今房山區週口店鎮有婁子水村,建村歷史悠久,村名最早可追溯至金皇統年間。據《房山區地名志》載:“婁子水,在房山區中部,辦事處轄境南部……因遼代于其西山谷中建莊公院。故該村歷史當不晚于遼代。何以稱婁子水,文獻無考,或許因村南瓦井河古稱婁子水之故,亦或許這裡曾為官府設的公共墳地,本名漏澤園,後諧音作婁子水。”

1958年,北圖(現為國圖)館藏拓片中收錄的房山金代蘆子水院《永記碑》。

1958年,北圖(現為國圖)館藏拓片中收錄的房山金代蘆子水院《永記碑》。

  由今現存于莊公院西的遼代劉師民塔塔銘可知,莊公院(如今為房山區文物保護單位)在遼代屬佛教寺院,加之婁子水村東北山谷中有金代蘆子水院,此地在遼金時期佛教繁盛,其建村歷史應與佛教關係密切。房山區的很多地名與當時的佛寺有關,比如韓村河鎮的上中院、下中院村,因元代有天開中院古剎而得名,河北鎮萬佛堂村因唐代古剎萬佛堂孔水洞而得名。

  至於婁子水村名的由來,筆者認為,因蘆子水院而得名的可能性較大。

  今存于大金古剎蘆子水院遺址上的《大金大房山縣子水道院興建三間法堂永記碑》刊刻于金皇統元年(1141),碑文真實地反映了金代皇室于大房山廣修佛寺的史實,碑文中“大房山縣”的字樣,也將房山縣建縣的時間,由元代至元二十七 年(1290)上 推 至 金 代 皇 統 元 年(1141),提前了一百四十多年。

  該碑的另一重要價值就是對於地名溯源,提供了文字資料。

  金代蘆子水院,位於小貓耳山東南延伸的黃院溝盡頭。碑文曰:“向有招提曰蘆子水院,之異有香泉一沼,冬溫夏涼,每達芳景,白蓮菡萏,畫鹢(yì)翩翻。”

  根據《實用佛學詞典》,“招提”為寺院之意。“白蓮菡萏”指香泉中含苞待放的白蓮花;“畫鹢翩翻”指水鳥上下飛動的樣子。這一句是説,蘆子水院依託山谷內的秀美風光,四旁洼地又有水泉,冬溫夏涼,芳景迷人,水中蓮花爭芳鬥艷,水鳥于其中上下飛動。

  根據碑文記載,“榛栗滿谷,果花盈塢,翠凝香浮,別為一天。”也就是説,在金時,寺院周圍山谷中榛栗挂滿枝頭,果花遍佈山谷,翠竹香泉別有洞天。如今這一地區的植被資源雖無法與金時相比,但今燕山雙泉溝的果園仍有數棵古栗樹,樹齡古老,印證金碑中記載的大房山栗樹成林當屬事實。

  文中對蘆子水院周圍環境的描寫,説明此地為修行建寺、皈依佛門的理想之地,體現了佛家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該寺古已有之,並有數名僧人在此修行。碑文載,為避免違反寺規,另建上院一座,並建法堂三間,為整座寺院的最後一組大型殿堂,其後便是大金山。由此可知,在法堂完工之後,該寺院初具規模。

  因另建“上院”,説明碑中的蘆子水院是當時的“下院”,且在金皇統元年(1141)篆刻《永記碑》時即已存在。

  筆者在該處寺廟遺址進行考察時,聽當地村民講這裡確有上院與下院之分,只可惜碑中所稱的蘆子水院已在近幾年的開山採石中徹底掩埋,唯有上院遺址殘存。

  作為積極倡導興建法堂的蘆子水院住持——上人禪師,《永記碑》曰:“上人乃當時之秀器,高標穎世,勝概絕倫,白月在天,朗然獨出,山主祥義等,以陳丹懇將此上院一區。”“白月在天,朗然獨出”即指上人禪師高深造詣,才能出眾,如夜空中白月一般,獨樹一幟。

  緊接著,碑文説了上院的範圍,“東鄰木口,西接陽溪,南達九女之安,北據牛家之峪,在內山林居中院舍一蓋並施與上人,永為道院,任意興訖。”大意是説,連同上院及周圍田産院舍一同交由上人禪師管理,並劃定四至範圍。

  碑中提到的“陽溪”、“九女之安”及“牛家之峪”,今已無與之相同地名。唯有“木口”,似為該寺院遺址東北方木岩山一帶。

  至清代,蘆子水院更名為“金山寺”,因寺北有金山而得名。周家楣、繆荃孫等編纂的《光緒順天府志》記載,“金山寺在縣西南二十里。舊名蘆子水院。上有香水池,冬溫夏涼,每當夏日菡萏墜紅,松篁蔭綠,清氣芬馥,時時逼人。建於金皇統間,有重建碑記。”

  《光緒順天府志》還記載,“金山寺,在黃院村北,金山香水,八景之一”。金山香水作為房山的著名勝跡,在文獻中多有記載。《房山縣誌》(馮慶瀾等修,高書官等纂,中華民國十七年重修)記載,“金山,火焰山東南行之北支也。城西二十里。山北為賈島峪,山南有金山院。舊為寺有池,四時不竭,號曰金山香水。八景中之一也。”《房山縣誌》中還記載,金山香池所出之水名為“金山水”。“金山水,出自金山院,流經二十三里,東南入韓村河。”

  筆者在《房山縣誌》中查到有關描寫清代金山寺的詩篇。一為《金山寺》:“古有香名仗水傳,黃金世界不知年。興來踏破群山翠,快飲吾鄉第一泉。金焦勝景出江南,古跡偏從此地探。東望木岩山已禿,西來香水味同諳。雲生曲澗樵迷路,橡畏秋風實滿籃。如是清泉如是境,月明興我印空潭。”該首詩用詞優美,將房山自然美景比作江南,真實記錄了當時的地貌環境。

  另一首為清康熙年間,房山縣令佟有年撰寫的《金山香水》,詩曰:“小山孤起亦嶙峋,獨有清涼不惹塵,掬水便知佛地聖,到泉令我肥腸新,曹溪一滴同芬苾,蓮社邀盟比菊筠。普願護持休汗漫,只應長供興天人。”詩中對金山寺的美景讚美不已。

  如今的金山寺(即金代的蘆子水院),因廢棄後破敗多年,僅存遺址,地表長滿荒草灌木,磚瓦碎石隨處可見。而且金山寺所在的大金山因多年開山採石,目前已是千瘡百孔。

  值得一提的是,《永記碑》清代所刻的碑陰,在介紹嘉慶年間金山寺的“四至”時,還出現了“中黃院”之名,這也為探尋黃院村的來源提供了依據。據《房山區地名志》載:“黃院,在房山區中部,辦事處轄境西部……明以前成村,清作上、下皇院,後改今名。村之得名疑與莊公院有關……遼至清初為佛教聖地,或許因莊公院為遼以後皇室來此遊覽的行宮,因名皇院。距此不遠的村莊亦得名黃(皇)院。”

  根據《永記碑》可知,黃院村得名並非與莊公院有關,而是與黃院溝北的金山寺,即金時的“蘆子水院”關係密切。據《永記碑》的額書“奉為大金國大聖大明皇帝皇后萬歲特建三間法堂一坐永記碑”可知,這座寺院是奉金國皇帝、皇后恩旨所建,也就是説,這時的蘆子水院已成為一座金代皇家寺院,簡稱“黃(皇)院”。

  碑文又載:“恐失軌范,擬革上院,易為禪觀,希唯我絕頂。”這句當指在金皇統年間,相對於當時作為下院的蘆子水院,又修建了一座帶有三間法堂的上院,以至於到清代時演變出上黃院、中黃院、下黃院之名。

  由此可以推斷,《房山區地名志》中提到“黃院村北山上尚存一座大金喜寺”的説法也不準確,“大金喜寺”應為“大金山寺”。

  如果分析屬實,金代的皇家寺院蘆子水院,在後世的演變中,誕生了婁子水、黃院兩村名,這並不多見。(馬壘)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房山婁子水與黃院村得名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