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戲劇表演中,應該讓孩子獲得什麼?
“我太難了!”這是當下頻繁聽到的人們表達生存壓力和焦慮的網路流行語,而最近,在一個參加青少年戲劇教育成果展演作品《茶館》表演後的深夜,一位初中生撥通戲劇老師的電話時卻哭着對老師説:“你太難了!”這一句,讓老師潸然淚下。“一個初三的男生,平時見到老師都是躲着走的,可是現在他懂得去體會別人的付出和艱難,學會感恩與理解,他願意向老師表達內心的感受,這就是戲劇的力量!”北京市第166中學戲劇教師武誠説。
日前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教育電視台聯合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校園戲劇系列活動暨2019青少年戲劇教育成果展演”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校長和戲劇教師在深入交流和探討戲劇教育收穫和未來發展時,表達的最多的便是孩子接觸和參與戲劇後的成長與改變:對學生性格塑造的影響,自信心、同理心、創造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的提升,乃至對學生未來學習和職業選擇及發展的影響和促進……換句話説,他們已經在戲劇藝術實踐中嘗到了戲劇教育的甜頭。
這樣的甜頭,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北京市“高參小”項目的開展,以中國兒藝為例,以北京市“高參小”項目為契機,中國兒藝從2014年開始系統地進入學校開展戲劇教育,2014年“牽手”了8所學校,自2016年起,又陸續與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衚同小學、南京市瑯琊路小學、北京市朝陽區垂楊柳中心小學、北京市第十一中學合作開展戲劇教育課程及活動。五年來累計開展藝術類課程3萬餘課時,惠及6000余名師生。
如果説最初幾年,大多參與其中的戲劇人及教育者還多在為孩子初識戲劇的收穫而欣喜,那麼隨着與戲劇的親密接觸和深度參與,他們關於戲劇教育的思考亦逐漸走向深入。
“我常常在想,小朋友在演戲過程中更重要的是獲得編排導演的讚賞?還是自己的體會更加重要?我們不應以成人的視角來要求。”中國兒藝導演鐘浩説。面對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小學排演的兒童劇《箱子裏的圖書館》,中國兒藝演員管理部副主任廖偉説:“孩子們以很自然的童真狀態表演非常好,不需要一板一眼,應該允許他們在舞臺上出錯,那種真實的反應才是戲劇的游戲性所在。”
“在戲劇教育中,技和術是什麼關係?把提高學生表演技能放在什麼位置上比較好?這也是我在思考的。”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表示,技與術在戲劇教育裏是同等重要的,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戲劇教育必須要告訴孩子如何去掌握登臺表演的一些基本技能,例如把臺詞説清楚,如何有一個很好的形體,技的掌握反過來會對術起作用。比如專業演員要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體會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物,從而把握好角色,這些又關乎術的層面。“教育的根本是把戲劇方法引入教育中來,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其中內含着技和術的密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