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正式拉開帷幕

為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展示大運河的歷史脈絡和當代價值,發揮大運河文化遺産作為文化交流橋梁和紐帶的作用,8月8日19:30,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在通州區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城市綠心活力匯正式拉開帷幕。【詳細】
  • ​孫動 北京市文化遺産研究院

    孫動參加工作十七年來,一直在從事野外考古工作,先後參加了長江三峽水利建設(重慶涪陵)、北京奧運場館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段建設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等國家和北京等重大項目的考古工作。先後主持或參加了圓明園、香山靜宜園、琉璃河西周燕國墓葬、房山金代皇家陵寢等大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為首都的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工作貢獻了力量。

  • ​王丹 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

    王丹自2011年就沒有離開長河,曾在五塔寺、萬壽寺工作,修繕石結構、木結構古建築,改善兩座寺院的庭院環境綠化環境。 2011年至2016年,王丹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任館長期間,對長河岸邊明成化九年建成的金剛寶座進行了病害調查和頂面防滲水保護以及塔體加固工程;策劃完成《貞石永固》大型展覽;對時刻藝術博物館庭院內的上百方石碑進行了地下毛細水阻斷處理......

  • 邢軍 昌平區文化和旅遊局 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義務講解員

    邢軍從事文物保護工作30年,作為昌平區文化旅遊局退休人員,退而不休,在文物保護事業上繼續發揮餘熱。一是作為專家積極投入到大運河白浮泉遺址文物保護工作。先後參加大運河白浮泉遺址文物保護規劃、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一期)、大運河白浮泉遺址考古、都龍王廟壁畫保護、大運河源頭遺址文化展覽、編創評劇《守敬龍泉》等項目設計,提出合理化建議,提供文物保護利用思路。

  • 通州區文物管理所(團體)

    北京市通州區文物管理所成立於1981年,成員10人,多年來致力於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傳承運河文化。全力做好文物景區的修繕與提升工作。按照蔡奇書記關於“三廟一塔”景區重要批示精神,結合大運河國家5A級景區創建工作,全面開展“三廟一塔”景區整體提升,並於2021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啟動了潞河中學解放樓等4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作。開展了藥王廟、真武廟、關帝廟、姑子庵4處亟待搶修的通州區古跡保護性修繕工程。全力推進紅色旅遊教育基地項目,開展了平津戰役指揮部舊址展覽展示及綜合環境整治工程。

  • ​任德永 通州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北京大運河文化研究會研究員

    任德永在通州區文物管理所這個崗位上一幹就是18年,他先後直接或間接參與了通州南街清真寺、張家灣古城遺址、通運橋、燃燈塔、通州文廟、石壩碼頭葫蘆湖、尹各莊革命烈士陵園、平津戰役指揮部宋莊舊址、通州近現代教育建築、路縣故城遺址公園、通惠河、禦制通州石道碑等眾多文物項目修繕工程。

  • ​高春利 朝陽區文化和旅遊局黨委書記、局長

    近年來,在高春利的帶領下,朝陽區文旅局攻堅克難,運河沿線重點工作全面落地。一是著力突出多處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産及沿岸歷史文化景觀。打造神木廠歷史景觀、高碑店漕運廣場、蕭太后河展覽館等一批亮點,做好永通橋、平津閘、神木謠碑等一批運河沿線文物保護修繕工作。二是開展大運河文化帶朝陽段數字化保護項目。高品質講好大通閘到永通橋之間44處歷史遺存背後的故事,呈現25處重要地標、園區等文化元素,實現文化遺産專業視角與大眾視野相融合的交互傳播。

  • 昌平區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管理服務中心(團體)

    2018年3月,大運河白浮泉遺址管理服務中心成立,承擔文物保護管理、文化內涵挖掘展示等工作。一是開展遺址考古發掘。委託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白浮泉遺址(戲樓、白浮泉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完成勘探總面積約為1.03萬平方米,形成考古報告,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依據。二是做好文物修繕工作。聘請專業團隊于2018年對大運河白浮泉遺址都龍王廟圍墻、九龍池碑亭進行了維護保養。三是加強散落石刻保護......

  • 陳喜波 北京物資學院教授

    ​2006年,陳喜波來到北京物資學院工作。由於學校臨近北京大運河,加之自身專業學的是歷史地理學,很快就對大運河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從2007年開始,陳喜波開始大量收集與運河有關的各種歷史文獻資料,同時在北京大運河兩岸進行田野工作,結識研究大運河的名家,通過十多年的積累,在北京大運河研究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 施芳 人民日報北京分社高級記者

    施芳勤於積累和思考,她讀了大量的大運河主題圖書,參觀了各地的大運河主題展,也是電臺《運河之上》節目的忠實聽眾,厚積薄發,力求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溫度。她還參與大運河文化節的策劃,積極建言獻策,為北京的文化遺産保護奉獻一份媒體人的力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2022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