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芳 人民日報北京分社高級記者

日期:2022-08-05 16:15    來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號:        
  • 施芳
  • 施芳

2021年是施芳進入人民日報社的第25個年頭,多年來她輾轉多個部門,先後從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採訪和編輯工作。她投入精力最多的當屬文博領域,大運河則是她關注較多的一個主題。

施芳對大運河的關注自有來由,她的家鄉在江蘇通州,雖不在大運河沿線,但當地河湖密布,南來北往船隻穿梭不停,漁民以船為家,呈現出一幅地道的水鄉生活圖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從求學到北京工作,她一路北上,所到之處都與大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她也真切地體會到大運河對於流經地乃至全國的重要意義。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如何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展示大運河的歷史脈絡和當代價值,寫出傳得廣、留得住的報道?施芳勤於積累和思考,她閱讀了大量大運河主題圖書。從單霽翔的《大運河漂來紫禁城》中,她了解到大運河作為線性文化遺産的保護理念和生動實踐;從徐則臣的《北上》中,她領悟到了一百年來大運河的精神圖譜和一個民族的舊邦新命;從蔡蕃的《京杭大運河》中,她體會到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傳承……

看展覽也是施芳全方位了解大運河的重要途徑。《舟楫千里》是國內首個大運河的大型展覽,也是繼甲骨文文化展、《紅樓夢》文化展、孔子文化展之後,國家博物館提煉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的又一重要嘗試。在寫作《奔流千里 跨越千年》一稿時,施芳查閱了數萬字的資料,通過對策展人的採訪和實地觀展,加深了對大運河及其衍生的深厚文化底蘊的理解。揚州是大運河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她特意抽出時間到坐落于三灣古運河畔的大運河博物館參觀,體會大運河的世界文化遺産價值,感受千年曆史長河中,大運河帶給人們的美好生活。

大運河的千載歲月見證了沿岸哪些繁榮興盛的歷史?大運河所承載的豐厚優秀傳統文化如何煥發新的生機?大運河沿線的園林文化如何弘揚傳承?通過收聽北京城市廣播副中心之聲《運河之上》節目,施芳借此構建起多元的大運河知識體系。正因為有了這些積澱,在她的筆下,大運河故事娓娓道來,專家讀來不覺粗淺,普通讀者不覺枯燥。

新媒體時代,受眾多樣的需求對傳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講好大運河故事,施芳立足生動表達、立體傳播,消息快字當頭,通訊向深處挖掘,評論則提供新穎獨到的觀點。消息、通訊、評論並舉,刊發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報道,社會反響良好。《北京守護歷史文化遺産金名片》一文,她深入一線採訪3個多月,既生動反映了文物工作者堅守初心、艱苦奮鬥的精神風貌,又深刻展示了北京在城市建設中守護歷史文化遺産的可貴探索。這篇通訊在《人民日報》記者調查版整版刊發,引發廣泛關注,被讀者評價為“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文物工作者表示“鼓舞人心,感謝記者俯下身子關注我們。”該文被評為全國文物好新聞。

用好新媒體,讓大運河的故事“活”起來。她先後在人民網、人民日報客戶端、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刊發《一眼千年:行走在大運河北京段》《北京訪運河古今》等多個新媒體産品,與傳統媒體互為補充,形成了報道合力。新媒體重在快,但基本資訊不容疏忽。大運河北京段流經多少個區?燃燈塔高多少米?現有資料説法不一,施芳不放過任何細節,一一向權威專家求證,把住了稿件的出口關。

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以來,始終把大運河文化帶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舉辦大運河文化節則是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內容,是挖掘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內涵的重要平臺。施芳參與了大運河文化節的策劃,從活動主題到報道方向,積極建言獻策,為首都的文化遺産保護奉獻了一份媒體人的力量。

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到文化遺産保護中來,既能更好地實現文化遺産保護,也可以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在這方面,媒體可以也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身為“70後”,施芳心懷“老媒體人”的初心,堅守理想,保持著工作的激情,努力拿出更好的作品,講好大運河的故事,為所熱愛的工作付出辛勞,于她是一種幸福。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

施芳 人民日報北京分社高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