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知多少】帶你看海淀

日期:2022-08-04 17:14    來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號:        
  • 海淀
  • 海淀


海澱區.jpg

高梁橋(高梁閘) 〔北下關街道西直門外北下關·元代·區文物保護單位〕 

高粱橋位於西直門地鐵站西北處,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橋橫跨古高梁水而得名。橋上置閘。名高梁閘,原橋為青白石橋臺帶八字翼墻,橋台西面為閘臺,原橋長20.5、寬7.07米,凈跨徑5.58米,兩側有石護欄。

橋西原有乾隆十六年(1751)所建倚虹堂,南岸有船塢。1982年,市政改造時,把橋以東改為暗河,橋體北移1米,至今址重建。

昆明湖 〔頤和園內〕

昆明湖,古稱“七里泊”、“甕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澱區頤和園內湖泊,屬海河流域北運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於玉泉山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後,水源多來自此渠。出水為南長河(京密引水渠下段)。昆明湖的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總面積有3000畝之闊。元代始為通州漕運的水源地,金代以後逐步建設皇家園林,至清代形成規模宏大的頤和園。民國以後,成為公園。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運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瀏覽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終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為主要的調蓄水庫,堪稱為北京城的生命線。 

萬壽寺 萬壽寺路121號·明代

萬壽寺是長河北岸一座大寺,有五進院落。建於明萬曆年間光緒年以後。慈禧往來于紫禁城與頤和園的途中常常在萬壽寺休息。慈禧使用過的梳粧樓仍然得以保存。現在的萬壽寺已成為“北京藝術博物館”。

繡漪橋 頤和園內·清代

繡漪橋建造于1750年,為漢白玉單拱橋身,橋身造型與玉帶橋極為相似,高約9米,是園中最高的橋梁,許多老北京人也因此稱它為“羅鍋橋”。繡漪橋曾是清朝帝後從城內由水路去往昆明湖的必經之地,這座橋之所以修得這樣高,就是為了方便行船。橋正中欄杆上鐫刻著乾隆手書的“繡漪橋”匾,橋身的楹聯“螺黛一丸銀盆浮碧岫,鱗紋千疊壁月漾金波”(南)和“路入閬風雲霞空際涌,地臨蓬島宮闕水邊明”(北)也都是乾隆御筆所寫。橋北側不遠處還立有一方坐西朝東的崑崙石碑,上面刻有二十多首乾隆禦制詩。三百年來風霜歲月的侵蝕已使石碑上的許多字跡模糊不清,但乾隆帝當年乘船進入昆明湖時所見的盛景由此仍然不難想像一二。

甕山泊 〔頤和園內萬壽山南〕 

元代營建大都城時,由郭守敬(1231~1316)引昌平白浮泉水,西折南轉,匯合西山諸泉,注入甕山泊,成為大都漕運的調節水庫;並建有上、下二閘,上閘在青龍橋下,下閘為甕山閘,明代改稱響水閘,在龍王廟南,現原閘已無存。明代在此植荷種稻,築亭造閣,成為一處風景區,稱為西湖;清乾隆建清漪園時,對湖大事疏浚,並擴大水面,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演習水戰之典,命名昆明湖。湖上建有西堤和西堤六橋、十七孔橋及南湖島等。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