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知多少】帶你看通州

日期:2022-08-04 17:14    來源:北京市文物局

分享:
字號:        
  • 運河知多少
  • 運河知多少

通州區.jpg

通惠河通州段 〔張家灣鎮土橋村至皇木廠村·元代〕 至元三十年(1293)

通惠河,位於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根據中國大運河申遺文本,通惠河河段中選取的申報遺産分別位於通惠河兩端的兩個遺産區內——“通惠河北京舊城段”和“通惠河通州段”。通惠河通州段遺産區西起永通橋(八里橋),東至通州北關閘(通惠河與北運河交匯處),北界、南界均以規劃河道藍線為界。西界為遺産區邊界外擴50米,東界至通州區永順地區街道與通州區新華街道鄉鎮界線止。緩衝區以緊鄰遺産區邊界的規劃公共綠地與防護綠地為界。

尚存土橋村至皇木廠村尾段約1000米。原通惠河最後兩座閘即廣利上、下閘,上閘遺址尚存,下閘因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搶修張家灣城時拆用石料而無存。

張家灣城東門橋 〔張家灣鎮張灣村東·明代〕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橫跨元代通惠河故道上,為獨券平面石橋。東西向,長16、寬5.4、凈跨5.7、矢高2.55米,券頂上平鋪條石二重,內外側浮雕花紋,。1958年後石護欄漸被拆用,雁翅亦拆散,1998年整治河道時橋東端被毀。

張家灣虹橋遺址位於張家灣城東北。從通運橋沿著蕭太后河東行,在玉帶河交匯處順著玉帶河北行700米,可見張家灣虹橋遺址。虹橋曾以狀若雨後出虹故名,明代前期此橋南北是運河北端大碼頭。

廣利橋 〔張家灣鎮土橋村·明、清·區文物保護單位〕 

元至元三十年(1293)通惠河修成後建木橋,此橋因臨近廣利閘,便稱其為“廣利橋”。廣利橋剛建成時,橋面為灰土填墊而成,旱時為土,雨時為泥,所以該橋也俗稱為“土橋”,其所在的村莊也因此得名“土橋村”。

明朝萬曆年間,將土橋改建成平面石橋,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橋為單孔平橋。南北向,長11、寬6、凈跨4.32、矢高2.5、雁翅長10.1米。兩側設青砂岩護欄。

通濟橋遺址 〔新華街道裏河沿東段近通惠河口處·明代〕 

通濟橋,因橋欄兩端各置一圓雕臥虎以戧欄,又名臥虎橋,位於通州北關地鐵站附近。橋上可以望見大光樓,明清時期戶部坐糧廳官員在大光樓裏驗收漕糧。

通濟橋原為木板橋,明朝隆慶時期被大水沖毀,萬曆年間社會捐資改建石拱橋,萬曆皇帝取名“通濟“。1966年,修建成為T型橋梁。1976年大地震後又以鋼梁加固。1966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原橋基尚存,長21、寬7米,橋北端重修通濟橋碑身亦存。

燃燈塔 〔北京市通州區大成街臨1號·南北朝·市重點文物保單位〕

燃燈塔始建於南北朝北周宇文時期,明、清多次重修。此塔形制是密檐式八角形十三層磚木結構實心塔,是北京地區最高最大的塔。1979年燃燈塔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單位,是大運河北端的標誌性建築。通州八景之一“古塔淩雲”即指此處。清代王維珍有詩云:“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遊,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燃燈塔是通州古城的標誌。

永通橋及石道碑 〔永順地區五里店西京通路北側·清代·市文物保護單位〕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朝陽區東部,跨通惠河東段與通州區交界處。永通橋因距通州治所西八里,又名八里橋。

永通橋是“明代拱衛京師四大橋”之一。建於明正統十一年(1446)。後歷代修葺。橋為三孔拱券石橋,南北走向。全長50米,寬16米,為3孔拱券結構石橋,中孔凈跨6.2米,凈高8.45米,兩邊孔凈跨4.5米,凈高4.31米。橋墩、拱券等部位使用腰鐵以加強砌石之間的拉力。橋墩的分水尖上,設置了三角鐵樁,以減輕水流對橋墩的撞擊。橋兩側各有石欄板32塊和望柱33根,柱頭雕有形態各異的石獅子,橋頭雕有蹲伏狀戧水獸4個。兩橋頭原各有橋牌坊1座,坊額上有“永通橋”三個大字,已無存。1938年修京通公路時將橋頭兩端墊土,以減小坡度,20世紀40年代末橋面鋪設瀝青。20世紀80年代于古橋北側開掘分水渠道,並在分水河道上新建一座3孔混凝土橋,與老橋南北相連。1984、1986年橋北、南券東端遭暴雨和洪水衝擊而坍塌,已修復。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