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地情
東城區是北京市中心城區、首都功能核心區之一。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東城區的功能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境內的天安門廣場是重大慶典、重要國務活動場所,王府井商業街是首都商業形象的代表之一。
地理位置
東城區地處北京市中心城區東部,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16°23ˊ~116°27ˊ,北緯39°52ˊ~39°58ˊ,面積41.84平方千米。東部、北部與朝陽區相連,南部同豐台區接壤,西部與西城區相接,東西最寬處5.2千米,南北最長處13.0千米。
建置沿革
《史記·周本紀》載:封帝堯之後於薊,今東城區域屬薊。秦漢至隋唐,屬薊縣、伐戎縣。遼開泰元年(1012)設析津縣,屬析津縣。金貞元元年(1153)改析津縣為大興縣。1928年6月,改北京為北平,劃為特別市,屬北平特別市。1930年改北京特別市為河北省北平市,屬河北省北平市。1931年11月,北平市各區改為按數字順序排列。1945年8月,北平市在內城增設第七區,東城區域內有第一區、第三區、第八區、第十區全部,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第十二區東半部及第十三區、第十五區、第十九區、第二十區部分。1949年9月,改北平為北京。1950年5月,北京市城區區劃調整,將12個區合併為9個區。東城區域內有第一區、第三區、第七區全部,以及第五區、第六區、第九區東半部。1952年7月,撤銷第五區,將其東半部分別併入第一區、第三區。同年9月,第一區改為東單區,第三區改為東四區,第七區改為崇文區,將被撤銷的第九區東半部分併入。至此,東城區域有東單區、東四區、崇文區全部和前門區東半部。1958年5月,東單區、東四區合併,成立東城區;撤銷前門區,將其東半部併入崇文區。2010年6月,崇文區與東城區合併,成立新東城區。
行政區劃
東城區設東華門、景山、交道口、安定門、北新橋、東四、朝陽門、建國門、東直門、和平裏、前門、崇文門外、東花市、天壇、體育館路、龍潭、永定門外17個街道,168個社區。另設有北京站地區管理處(隸屬北京市重點站區管理委員會)、王府井建設管理辦公室和中關村科技園區東城園管委會。區政府駐景山街道。
人口
2021年年末全區常住人口70.8萬人,比2020年末減少0.1萬人,降幅為 0.14%。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壯族等48個民族。
地形氣候
地處永定河洪積沖積扇形地的脊背,從西北山區向東南緩慢下降的開闊平原上,地勢由北向南緩傾。地形為緩傾斜沖積平原區。境內最高點位於南鑼鼓巷,海拔49米,最低點位於龍潭東湖東南,海拔36米。氣候屬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1.5℃,1月平均氣溫-4.6℃,極端最低氣溫-20℃;7月平均氣溫25℃,極端最高氣溫40℃。最低月均氣溫-10℃,最高月均氣溫25.9℃。春季溫暖,從4月初至6月初,平均氣溫12℃~13℃;夏季炎熱,從6月初至9月初,平均氣溫24℃~25℃;秋季短暫,從9月初至10月底,平均氣溫12℃~13℃;冬季嚴寒,從10月底至次年4月初,平均氣溫-3℃~-4℃。年平均日照2556.9小時,年總輻射4937.6兆焦/平方米。年平均降水量626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71.2天。
歷史文化
東城區大部分位於明清北京城東部,從永定門到鐘鼓樓7.8千米的傳統中軸線縱貫全區。有北京市歷史文化保護區18.5片、10.46平方千米,佔全區總面積的25%,是全市歷史文化遺存和衚同四合院最為密集的地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項、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75項、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53項,其中故宮、天壇、大運河(玉河故道)入選《世界遺産名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31項、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61項(含國家級)、東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88項(含國家級、市級)。智化寺京音樂在2006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北京城中軸線古今標誌性建築除去景山萬春亭均在東城區域內。1986年10月9日評選揭曉的“新北京十六景”,東城區有其三,分別是“天安麗日(天安門)”“紫禁余暉(故宮)”“圜丘清音(天壇公園)”,其中“天安麗日”位居榜首。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