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智造局之舌尖上的東城

日期:2022-11-11 15:36    來源:東城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分享:
字號:        

視頻來源:東城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一)本集內容介紹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在故宮以東的味道中,非遺是不可或缺的!作為非遺美食,經歷了數百年所傳承下來的,不僅有美食的滋味,更有舌尖上的回味和歷史的韻味……

  (二)非遺項目介紹

  東來順涮羊肉製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

  北京東來順飯莊始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原址在老東安市場北門。創辦人丁德山,原在此經營粥鋪。後來,東安市場失火,粥棚被焚。他重建了三間瓦房,開始經營“東來順羊肉館”。為招攬生意,東來順特別用重金從前門外正陽樓飯莊挖來一位刀工精湛的名廚,主理涮羊肉。這位切涮羊肉的高手對羊的産地、用肉的部位、切肉的手法都有獨到之處,切出的羊肉片,鋪在青花瓷盤裏,透過肉能隱約看到盤上的花紋,形成了看東來順師傅切肉一景。

  東來順一直保持老北京涮羊肉習慣就是用銅火鍋烹食。同時東來順又根據民族特點開發創新,推出了更加高貴典雅的景泰藍火鍋,增添了亮麗的藝術氛圍。東來順使用的炭為機制炭,燃燒時間長,無污染。

  月盛齋醬燒牛羊肉製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

  月盛齋創辦于乾隆年間,創始人馬慶瑞曾在禮部幫助加工供品祭羊,到禦膳房當過廚役,學過一些製作醬肉的技藝。後來他開了一家賣生熟羊肉的店舖,因店址在前門箭樓的西月墻路南,借其墻的形狀取名月盛齋,祈求生意月月興盛。當時,月盛齋的顧客有很大一部分是宮廷內侍及衙署官吏。皇家禮部祭祀用的全羊都是由月盛齋提供的。

  嘉慶年間,馬慶瑞的兒子馬永祥在宮廷太醫的指點下,對原有醬制羊肉的配方進行了改進,使月盛齋五香醬羊肉聲名鵲起。再次基礎上,月盛齋又在夏令時節增加了五香燒羊肉。燒羊肉和醬羊肉一樣成為了月盛齋的名品。光緒年間,經慈禧太后“恩準”,特發給月盛齋四個“腰牌”,作為往皇宮內送肉食的憑證,月盛齋醬羊肉成為御用食品,身價倍增。

  月盛齋醬燒牛羊肉的傳統製作工藝在幾代人的努力與探索中,形成了肉香、藥香、醬香、油香四香融為一體的特色。月盛齋老湯勾兌的製作工藝為其獨創,運用勾兌老湯煮出的醬肉,味道要比新湯煮出的醬香濃厚,回味綿長。

  都一處燒麥製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

  燒麥看上去就像是一種不封口的包子,但做起來十分複雜。老師傅都説:“稍梅好吃難和面,皮薄包餡打花難”,如今做燒麥最出名的當屬北京的都一處。

  都一處所以出名,跟“乾隆賜匾”的傳説有很大關係。當年山西人王瑞福為謀生,在前門大街上開了家沒名的酒鋪,一年,乾隆皇帝由通州私訪回到京城,已經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別的店舖都已關門過年,只有王記酒鋪還在開門營業。乾隆和隨從進店點了幾籠燒麥,食後讚不絕口。乾隆問王瑞福這個店叫什麼名字,王瑞福説小店沒名。乾隆聽了聽外面的鞭炮聲,很感慨地説:“這個時候還開門營業的,京都只有你們這一處了,就叫‘都一處’吧!”幾天后,太監送來一塊“都一處”的蝠頭匾,説是乾隆御筆賞賜的。

  現在,都一處燒麥的製作越來越講究,應時當令,花樣增多。春季有春韭燒麥,夏季有西葫蘆燒麥、素餡燒麥等;秋季有蟹肉燒麥;冬季有豬肉大蔥燒麥,還有蝦仁、海參、玉蘭片三鮮燒麥。品種繁多,品質上乘的四季燒麥吸引了眾多食客。2000年,都一處燒麥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