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觀象臺

日期:2022-11-07 10:30    來源:東城區政務服務管理局

分享:
字號:        

  北京古觀象臺位於東城區中東部,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東鄰建國門南大街,西靠北京站街,南臨北京站東街,北依建國門內大街。

  古天文臺早在金代就已出現,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今中國社會科學院附近建有司天臺,後毀於戰亂。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在紫禁城內西側建立宮廷觀象臺。明正統四年至七年(1439—1442年)間建觀星臺,這就是現在建國門古觀象臺的前身。臺上放置大型銅制渾儀、簡儀、渾象儀等。清代仍在此設臺,並改稱觀象臺,隸屬欽天監。辛亥革命後,觀象臺改為中央觀象臺,隸屬教育部,民國18年(1929年)改稱國立天文陳列館,只做氣象工作,結束了近500年的連續天文觀測活動。1956年辟為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

古觀象臺

  古觀象臺距今已有540餘年的歷史,總面積約為1萬平方米,總高14米,東西長約24米,南北寬20余米。現臺上南、西、北三面陳列著大型銅制儀器,有天體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緯儀等八件清制古天文儀器。台下西側建有一四合院,內為紫微殿、滴漏堂、晷影堂。

古觀象臺清代天文儀器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古觀象臺上的儀器也被洗劫一空,赤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黃道經緯儀、象限儀和明制簡儀被掠到法國駐華使館,直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才歸還。地平經儀、天體儀、紀限儀和明制渾儀被劫到德國柏林波茨坦離宮,1921年才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運回北京。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天文工作者為保護這些古代天文儀器,于1933年將明制的渾儀、簡儀、漏壺、圭表等遷至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古觀象臺從明正統七年(1442年)到民國18年(1929年)連續觀測近500年,積累了大量的天文科學資料,為人類的天文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古觀象臺不僅進行天文觀測,同時還進行氣象觀測,至今仍保存著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180年間的氣象資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氣象觀測記錄。

  1949年後,政府對古觀象臺進行了多次修繕。1979年大雨,古觀象臺的東半部出現坍方,國家投資進行大規模修整,並將臺內掏空,辟為兩層展廳。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對外開放,長年供遊人參觀。

  地址:東城區建國門東裱褙衚同2號(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

  交通方式:地鐵1號線、2號線建國門站

  古臺開放時間:9:00-16:30(16:00停止入館,週一、週二例行閉館)

  票價:全價票20元

  【下列人群可憑有效證件預約免費票:未成年人(不滿18周歲)、60周歲(含)以上老年人、現役軍人、殘疾人、宗教人士、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會員及北京市A級旅遊景區服務品質監督員;

  2、全國(含港澳臺地區)醫務工作者,憑有效證件(醫師證、護士證或與醫務工作相關的其他資格證件),可至古觀象臺售票處辦理免門票入館手續。面向全國醫務工作者本人及隨行的一名家屬,自疫情結束開館之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

  3、下列人群可憑有效證件享受優惠票價:全日制大學本科在讀學生,可憑有效證件預約購買成半票;

  請攜帶有效證件,檢票時備查。

  4、持《北京博物館通票》人群可在通票有效期內,預約規定人次的古臺免費票。】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已歸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