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聞發佈會

發佈時間:2025-09-15 15:00
分享:

  • 如何看待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不斷深入?
    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伯正:剛才講的這些都是協同發展成果的一個縮影,無論是從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硬聯通”,到産業協作、公共服務方面的“軟聯通”,協同發展的成效越來越多、越來越可感可及。我從事協同發展工作多年,看著協同發展這樣一個宏偉藍圖不斷變成現在的“實景圖”也是深有體會。“十四五”以來,三地建立了京津冀黨政主要領導協商機制,議定大事要事。我們組建了京津冀聯合工作辦公室,河北和天津的同志到北京集中辦公,現在是坐在一起、謀在一起、幹在一起。三地的各個部門進行常態化的對接,組建了18個專題工作組,形成“要事有統籌、任務有督辦、落實有專班”這樣一個工作體系,聯合融合的效能在不斷加速釋放,協同的成效就像現在的金秋時節,不斷結出纍纍碩果。
      剛才楊秀玲主任的主發佈稿裏面也提到協同發展,內容很多,我這兒再作一些補充。
      “十四五”以來,北京“新兩翼”的壯美圖景在徐徐地鋪展。雄安新區因協同發展戰略應運而生,跟北京血脈相連。我們主動服務央屬標誌性項目的疏解落地,中國星網已經遷駐辦公,華能、中化總部項目即將投用,北京交通大學等4所高校雄安校區和北大人民醫院雄安院區全部開工,雄安中關村科技園短短兩年時間聚集了200多家創新型企業,形成了一個創新的“小氣候”。城市副中心生機勃發,如果置身環球主題公園、三大文化建築裏面,體驗一靜一動、身心雙修、相得益彰。通州與北三縣一體化發展正在向縱深邁進,我們一直在努力加速破解通勤難題。廠通路建成通車,跨界通勤道路已經達到11條,開通了定制快巴,通過升級改造提升檢查站通行效率,同時我們還在加快建設軌道交通平谷線,建成之後燕郊到副中心僅需要9分鐘,到CBD僅需要32分鐘,上班族到時候可以多睡一會兒,氣定神閒而不是氣喘吁吁地到單位。
      另外,我們一直把唱好京津“雙城記”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目前,京津雙城周通勤的特徵比較明顯,相互聯繫更加緊密,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註冊企業超過6000家,京津雙城游就像串門一樣那麼方便,兩市同城化的內容越來越多。
      剛才記者提到的“北京研發、津冀生産製造”的産業協同模式正在不斷成熟。京津冀創新鏈、産業鏈融合已經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體支撐。“十四五”以來,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達到2300多億元,是“十三五”時期的近2倍,北京科技成果“蛙跳”現象得到了扭轉。産業協同由原來的轉移承接向現在的産業鏈、供應鏈合作協作轉變,産業集群規模在不斷擴大,國家級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達到7個。三地經濟總量邁上了新臺階,達到11.5萬億元,高品質發展勢頭更加強勁。
      剛才記者朋友還提到河北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的“北京名醫”,這是協同發展在公共服務上的一個例子,這是民生實事。協同發展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現在,三地共建醫聯體達到115個,臨床檢驗結果互認醫療機構達到1300多家,異地就醫的直接結算基本全覆蓋。空氣品質直接關係百姓的健康。2024年三地PM2.5平均濃度與2020年相比分別又下降了約兩成。從十年前的“繁星無影”到五年前的“持續改善”,再到現在的“藍天常見”,空氣品質改善實現了“三級跳”。“河北福嫂”進北京、進天津,佔北京家政市場的38%,高品質的家政服務守護千家萬戶的“一老一小”。
      另外,河北的凈菜在北京市場佔有率超過四成,從天津港卸貨後智利的車厘子五個小時到達京津冀市場,三地百姓不知不覺中,在餐桌上品味着協同發展的豐碩成果。
      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千年古都不斷煥新。從北京發展轉向了首都發展,從單一城市發展轉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從聚集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從城市管理轉向超大城市治理,首都發展實現深刻轉型。
      站在協同發展新十年的起點上,站在即將開啟“十五五”的起點上,我們將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動力,把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作為重要抓手,把一體化作為推進方向,把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深度融合作為關鍵支撐,不斷強化“一核”輻射引領的帶動作用,攜手繪就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圖景。
  • 平原新城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將起到什麼作用,目前有哪些成效?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楊秀玲:剛才劉伯正同志已經介紹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整體情況,平原新城確實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現代化首都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內聯中心城區、外攜津冀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
      經過多年建設,這幾個新城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基礎,綜合承載能力也不斷提升,經濟總量加在一起已近1萬億規模,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超過三成,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優質的學校、優質的醫院也越來越多,很多大型商圈熱度攀升,重點産業蓬勃發展。我們也觀察到,平原新城成為年輕人創新創業的第一站,是企業投資發展的熱點地區。
      為了更好地支撐平原新城高品質發展,今年年初我們根據各個平原新城的特點和實際,“一區一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各區的發展定位、發展目標和具體任務。對順義來講,大家都知道首都機場在順義,還有北京最早的臨空經濟區,所以我們提出順義要聚焦國際化水準提升,建設臨空經濟先行區和産城融合國際新城,重點突出國際化。對大興來講,大家都知道大興機場2019年開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打造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是我們和河北共同打造的一個臨空經濟區,所以對大興來講,我們提出要聚焦開放改革示範,重點建設協同發展示範區,繁榮開放國門新城。亦莊大家都很熟悉,是北京市高精尖産業的主陣地,我們提出來亦莊要聚焦産業創新引領,重點建設新質生産力典範區和高端産業綜合新城。昌平區高校非常多,現在是除了海淀之外高校最多的一個區、超過40多家,所以我們提出,昌平要聚焦科技教育融匯,重點建設科技創新活力區、産教融合未來新城。房山有良鄉大學城,高校數量也非常多,同時大家都知道,那裏有周口店遺址,是人類文化起源一個重要區域。房山圍繞着儲能和應急産業發展集聚效果不錯,所以我們提出房山聚焦安全發展融合,重點建設科教融合文化名區、新質智造産業新城。
      現在各區聚焦産業發展、宜業宜居和要素配置,每年都有年度政策、任務和項目清單,有序推進這個方案的落地。
      從市裏來講,對這些平原新城,尤其是它的重點産業功能區,在土地供應、規劃審批和投資上我們顯著加大了支援力度,集中實施了一大批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給大家分享幾個例子:第一個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今年軌道交通18號線(也就是13號線做了分拆和提升),年底可以通車運營,未來還有19號線二期等軌道交通計劃開工建設,所以去新城的交通通達性會進一步提高。第二方面,在大家比較關心的就醫和上學方面,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已經開診,兒童醫院亦莊院區也已經開工建設,最近房山宣武醫院將要開工。同時在房山還要建設北京工業大學新校區,首都醫科大學新校區也會在大興開工建設。這些年,包括第四實驗學校、清華附中昌平學校等30多所學校相繼建成投用,未來還有像人大附中良鄉大學城實驗學校、北京八中亦莊新城學校等一批優質中小學校加快建設,我們預測了一下,將在平原新城提供優質學位超過5萬個,公共服務資源承載能力會進一步增強。
      在創新發展方面,清華國重兩業融合示範區建設順利,未來清華大學會有14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在這裡落地。北京大學正在謀劃重點實驗和新的學科在馬池口落地。清華大學在南口,北京大學在馬池口,我們把這叫做“兩口子”,未來將通過“園區+企業”的方式來服務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在科技創新和産業融合上做進一步的探索。這是在北邊。在南邊,國際醫藥創新公園(BioPsark)建設也在進一步提速,産業空間承載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房山也圍繞着新能源佈局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園區。在東南西北圍繞着創新和産業融合都會做一些重大佈局。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十四五”以來平原新城新增企業已經超過40萬家,區域競爭力和吸引力持續提升。我們相信未來尤其是“十五五”時期,經過大家的努力,平原新城的綜合承載能力將會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發展能力將不斷增強,宜居宜業環境也會持續改善。我們相信,它會成為年輕人創業和企業投資的熱土,在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當中進一步發揮更大的作用。
  • 近幾年北京在提升科技硬核實力,形成新質生産力上有哪些突出成效?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劍華:正如您所關注到的,北京作為一座創新之城,我們不斷優化創新生態,探索新技術、催生新的産業、形成新的動能,在發展新質生産力上是始終走在前頭。在這裡,我想可以用“四個更加”來作一個介紹。
      第一是基礎策源力更加雄厚。在京4家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重組基本完成,這樣一來國家實驗室體系主體已經基本完成了佈局。與在京92所高校、1000余所科研院所和10所新型研發機構形成了深度聯動,營造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研生態。大家應該也很關注懷柔,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經佈局了37個科技設施,特別是近期4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投用,為物質、能源、空間、生命等領域的突破提供極限研究條件,已面向全球累計開放機時超過143萬小時。
      第二是經濟支撐力更加突出。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支撐下,資訊服務業已經成為了北京市第一大産業,資訊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這三大産業合計佔GDP比重由2021年的32.7%已經增長至2024年的38.8%。剛才提到機器人,我們想在跑馬拉松、開運動會的背後更需要關注的是運動控制、多模態感知、複雜任務規劃與自主執行等核心技術突破,面向的是在工廠、醫院、商超、家庭等各類場景進行廣泛應用,現在北京由人形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物流機器人、醫用機器人等構成的機器人産業規模在全國已經佔到15%以上。
      第三是技術競爭力更加強勁。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業新設立,密度超越了矽谷。2024年底,全市已經擁有獨角獸企業11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35家,這些都是居全國首位。近年來,在京各類創新主體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提升我國的産業韌性。舉幾個例子:比如國內首個覆蓋三大B細胞淋巴瘤的BTK抑製劑獲批;自主研發的10億像素級航空相機,是國內幅面最大、像元數最多、測繪精度最高的航空相機;還有全國首個完成了10公里級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試驗,類似的“全球首創、全國首個”例子還有很多。
      第四是創新引領力更加充沛。剛才提到人工智慧,全國第一個大模型就是由北京智源研究院推出,現在豆包、kimi、智譜、文心等四大基座模型和生數、面壁等一批垂類模型穩居全球第一梯隊。全市人工智慧企業數量超過2400家,佔全國的大概一半。剛才楊秀玲主任介紹北京已經成為“人工智慧第一城”,我們想這個“人工智慧第一城”是有很強的支撐,是名副其實的。再比如,在腦機領域,“北腦一號、北腦二號”在半侵入式和侵入式兩條技術路線上都已經進入全球先進水準。本市還建成了國際首個通信與AI融合的6G外場試驗網,率先完成3GPP全球首個6G標準立項,相干光量子電腦在特定計算任務上相比經典計算能夠實現超萬倍的加速,現在已經在金融、生物醫藥、AI等領域進行了應用探索。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不懈,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首都高品質發展不斷取得更大的成效。
  • 近五年北京在民生保障方面有哪些新的舉措?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曉濤: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十四五”期間全市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增速始終高於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增速,着力來解決百姓所需、群眾所盼,來努力提高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全力提升多樣化服務的可及性。全市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已基本實現全覆蓋,博物館總數居全國城市首位,2024約1億人次走進博物館,來感受文明之美。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也達到53%,處於全國領先水準。300多所學校建設了“安心通學路”、開通了“通學公交線”,讓孩子們在更加安全環境裏茁壯成長。推進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為居民提供養老助餐、兒童托育、文體活動等服務,讓“公共客廳”溫暖社區鄰里。
      二是全力提高優質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像北京四中、清華附中、北師大實驗中學等一批優質校到郊區來辦學,努力讓更多的孩子上好學校,郊區新增中小學學位數超過8萬個。郊區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提高20%,像大家熟悉的友誼醫院順義院區、安貞醫院通州院區等一批三甲醫院已經實現了開診,全市新增醫療床位數超過9000張,並且我們每家綜合醫院都設立了兒科,讓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養老床位數也超過15萬張,特別是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從無到有,目前已建成115家,覆蓋207萬老年人,讓更多的老年人能就近就便獲得照顧。
      三是全力增強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十四五”期間,全市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不斷完善,明確了由政府兜底保障的89項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共濟範圍由直系親屬擴大到近親屬。全國首批啟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累計參保超過100萬人。近萬家服務驛站向快遞小哥開放,讓他們感受到了城市雙向奔赴的溫暖。
      民生改善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我們要保證一年比一年讓老百姓過得更好,將持續強化基本民生財力保障,推動更多資金來“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切實解決老百姓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市民。
  • 如何看待北京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十四五”期間的向好態勢在“十五五”能否延續?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鑫:我非常認同您説的北京經濟韌性強、潛力大,同時北京經濟基礎穩、活力足。“十四五”以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應變克難,穩健前行,各項工作都向高品質發展聚焦,首都經濟在持續承壓中走出了一條持續回升向好的曲線,關鍵在於兩個方面:産業有支撐,需求有動力。
      産業是發展的根基,“十四五”期間,我們準確把握數字化、綠色化發展趨勢,先後啟動了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形成了“雙標桿引領、雙引擎驅動”,為優質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能。從北京國民經濟前三大行業來看,資訊服務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規模穩居全國首位,可以説自啟動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以來,資訊服務業保持了每年至少跨越一個千億級臺階的速度。金融業資産規模超過220萬億元,約佔全國的一半,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不斷強化,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撐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製造業向新優化、向高攀升,積體電路、新能源汽車等165個重大産業項目落地顯效,2024年積體電路産量比2020年增長了51.2%,汽車市場增量部分的新能源滲透率超過50%。
      需求是發展的動力。“十四五”期間,我們統籌推進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預計今年市場總消費能夠超過3萬億元,固定資産投資規模能夠突破萬億元。消費方面,新亮點競相涌現,潮玩、賽事、演唱會等引爆消費活力。2024年,全市舉辦大型活動近2000場,也就是説平均每天就有5場活動。前四年,我們服務性消費額年均增長超過7.5%,成為拉動消費的主引擎。超極合生匯等一批高品質商業設施投入運營,總面積超過500萬平方米,相當於25個西單大悅城的面積;我們建成了764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服務社區3200余個,居民就近消費更加方便。當前我們正在全力落實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費的專項行動方案,持續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加力釋放超大規模市場的消費潛力。投資方面,新動能持續釋放。投資結構優化,高技術産業投資佔比從2020年的9.5%提升到了2024年的22.6%,創歷史最高水準,今天的投資將成為明天的“競爭力”;城市更新加速推進,工人體育場煥新歸來,首鋼園、亮馬河等城市更新典範也成為了網紅打卡地,群眾身邊的幸福空間越來越多。“十四五”期間,我們的投資可以説是投向了未來發展、投向了城市治理、投向了美好生活。
      “十五五”期間,北京經濟發展活力勝過壓力,機遇大於挑戰,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化“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紮實推進高品質發展,推動首都經濟邁上新的臺階。
  • “十四五”期間北京在鄉村全面振興方面有哪些工作成果和成效?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曉濤:“十四五”以來,北京始終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也在全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的全面振興。市民普遍能感受到一幅“城鄉共美、百姓共富”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一是強化科技創新,農産品質優農民增富。種業研發創新不斷取得新進展,全國首個高通量農作物育種加速器投入使用,作物育種時間從原來的6—8年縮短到2—3年,像自主選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也打破了國外種源壟斷,並出口到“一帶一路”國家,為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也貢獻了北京力量。智慧農業蔚然成風,在智慧溫室裏面,通過輕點手機就能調控溫度和濕度,讓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調配出農作物所需要的營養配比,我們也依靠數據説話,讓昔日一些農業的“老把式”變成了今天的“新農人”。名優品牌不斷涌現,像媯水農耕、三生有密等區域公共品牌,密農人家、北菜園等一系列農業龍頭企業,有效地帶動和促進農民的增收。2024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近4萬元,較2020年年均增長7.3%,快於城鎮居民收入2.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二是通過示範帶動,鄉村美了産業強了。我們深入實施“百千工程”,延慶井莊鎮建成全市首個鄉村奧萊項目,昌平興壽的鄉村市集、平谷南山的鄉村烘焙、懷柔渤海的鄉村咖啡等一批鄉村服務新業態火爆出圈。全市首批“百千工程”12個示範片區全面建成,示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普遍提高20%以上,村民們用傳統工藝製作的手工藝品供不應求,不僅留住了鄉愁,同時也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2024年,北京鄉村旅游總收入超35億元。全市598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提前3年全部實現消薄。
      三是實現生態有價,植綠有利生態惠民。北京建立了生態産品總值(GEP)核算體系,並且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GEP-R)和地區生産總值(GDP)的交換補償,創新機制實現了生態建設價值的可計量、可交換、可直接收益,通過交換補償讓以生態涵養為主要功能的地區共用了全市的發展成果。我們也發佈國內首個生態産品評價的地方標準,為中華蜂蜜、密雲水庫魚等貼上生態産品的“身份標籤”,産品收益翻番。通過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産品價值實現類項目,村民依託生態環境價值的提供,每年可穩定獲得項目收益分紅。以上這些措施,讓廣大村民不斷從守護綠水青山中收穫了金山銀山。
      未來,北京將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努力讓綠水青山的底色更亮,讓金山銀山的成色更足,市民群眾的獲得感也更強。
  • “十四五”時期北京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效?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劍華:進入“十四五”以來,北京市深入落實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特別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持續完善市場、提升效率、激活主體、做優環境。
      一是服務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積極有力。堅持暢通迴圈、做大增量。實施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以服務企業內涵式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提升、促進産業鏈構建為導向,形成招商引資的新模式,企業發展的市場空間不斷拓展。開展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促進各方面政策形成組合拳,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全面清理市場准入壁壘,堅持“非禁即入”,創新新興産業監管模式,發佈了全國首例人工智慧領域的監管沙盒。制定公平競爭審查指引,優化信用監管,為5.1萬戶經營主體開展了信用修復。
      二是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持續深化。前一個星期,北京獲批建設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圍繞要素高效配置開展全鏈條改革,是北京突出的優勢,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聚力技術要素激發創新勢能,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等多項改革試點已經推向全國。增強資本要素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紮實推進科創金融改革,北交所設立四週年,目前總市值已經突破9000億元,同時新設了8支政府引導基金,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支援212個項目約190億元。開展國家數據要素綜合改革,構建起數據共用、開發、利用、保護的全鏈條,發佈首個場景化、字段級自貿試驗區數據出境負面清單。在全國率先完成了省級層面生態産品總值核算,支援北京綠交所建設成全國統一的CCER交易中心,服務更多企業向“綠”而行。
      三是經營主體活力充分激發。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高品質收官,市管企業在資産總額、營收、利潤等多項主要經濟指標上位居全國前列。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支援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兩重兩新”,在市政、交通、公共服務方面推進一批項目,為民間資本參與拓寬路徑。“十四五”期間全市面向民間資本推介重大項目達到1030個,總投資額超過1.3萬億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向民營企業平等開放,2024年全市部署超過六成産業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項目都有民營企業的影子。全鏈條服務助力民營企業出海,全市民營企業進出口額由2020年的2251億元增至2024年的4353億元,增長了93.4%,佔地區外貿總額比例增至12.1%,這兩項指標都創了新高。
      四是以“北京服務”做優營商環境。升級打造“北京服務”品牌,持續深化“小切口”改革。突出力度,打造企業開辦、變更、登出等113件服務企業群眾“一件事”改革,12345企業服務熱線、企業“服務包”、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共同解決企業訴求近百萬個。突出速度,推動“京通”實現1453項市級服務“掌上辦”,“京策”實現579項政策“及時兌”。突出溫度、全面執行“掃碼檢查”,非現場檢查覆蓋率達到接近七成。突出開放度,率先設立外賓支付服務示範區,推出全球首個城市軌道交通“五大卡”拍卡過閘服務,率先支援外國護照“刷臉”認證,讓外籍人士在京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我們也深知改革永無止境,將始終把市場和群眾的獲得感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持續深化改革,不斷推動高品質發展。
  • 如何看待“十四五”以來北京的綠色低碳發展?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十四五”以來,我們牢固樹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新成效,綠色北京建設邁上了新臺階。具體介紹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能源利用更加綠色高效。我們出臺了《北京市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條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資源能源集約利用水準持續提升。具體這裡有兩組數據:一是北京萬元地區生産總值能耗降至0.163噸標準煤,也就是創造每一萬元的經濟價值僅消耗0.163噸標準煤的能源,能源利用效率約是全國平均水準的3倍,優於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準;二是綠電佔全社會用電量近三成,大家每用3度電其中就有近1度是綠電,我們大家熟悉的2022北京冬奧會在奧運史上首次實現了全部場館百分之百綠電供應。環球度假區也成為全球首家全綠電運營的超大主題公園。
      第二方面,生態環境更加清潔美麗。我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動花園城市建設,首都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變化。這裡彙報四個方面:一是空氣品質大幅改善,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十年下降近七成,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譽為“北京奇跡”。二是水環境品質明顯改善,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超過90%,永定河等五大主幹河流全部重現“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亮馬河等一批“水秀而可近、岸綠且可親”的綠色濱水空間解鎖開放。三是綠色屏障更加堅實,森林覆蓋達到44.95%,在世界大都市中處於領先水準,我們“拆欄透綠”實現2/3公園無界開放。四是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強,現有陸生野生動物620種,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第三方面,綠色動能更加澎湃強勁。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我們循綠而進,積極打造國際綠色經濟標桿城市,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具體看三組數據:一是全市有效綠色技術發明專利數達到6.6萬件,比2020年增長了約81%,總量和增速都居全國前列。二是清潔生産實現了一二三産全覆蓋,我們累計創建了國家級綠色工廠16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0家。三是先進能源、合成生物、綠色金融等戰略性基礎性綠色産業加速發展,“十四五”前三年新能源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約10.2%。
      第四方面,低碳生活更加普及深入。綠色發展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們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低碳生活逐漸成為風尚。具體看兩組數據:一是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119萬輛,是“十三五”末期近3倍,現在置換新車的市民有近一半選擇了油車換電車。二是全市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穩定在96%以上,超過98%的受調查城鄉居民至少對兩類垃圾分類投放,比2020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當綠色低碳環保理念直抵每個人的內心,綠色生活方式成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綠色北京建設也將更有力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下一步,我們將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