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北京在鄉村全面振興方面有哪些工作成果和成效?
視頻來源:首都之窗 發佈時間:2025-09-15 11:00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曉濤:“十四五”以來,北京始終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也在全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的全面振興。市民普遍能感受到一幅“城鄉共美、百姓共富”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一是強化科技創新,農産品質優農民增富。種業研發創新不斷取得新進展,全國首個高通量農作物育種加速器投入使用,作物育種時間從原來的6—8年縮短到2—3年,像自主選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也打破了國外種源壟斷,並出口到“一帶一路”國家,為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也貢獻了北京力量。智慧農業蔚然成風,在智慧溫室裏面,通過輕點手機就能調控溫度和濕度,讓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調配出農作物所需要的營養配比,我們也依靠數據説話,讓昔日一些農業的“老把式”變成了今天的“新農人”。名優品牌不斷涌現,像媯水農耕、三生有密等區域公共品牌,密農人家、北菜園等一系列農業龍頭企業,有效地帶動和促進農民的增收。2024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近4萬元,較2020年年均增長7.3%,快於城鎮居民收入2.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二是通過示範帶動,鄉村美了産業強了。我們深入實施“百千工程”,延慶井莊鎮建成全市首個鄉村奧萊項目,昌平興壽的鄉村市集、平谷南山的鄉村烘焙、懷柔渤海的鄉村咖啡等一批鄉村服務新業態火爆出圈。全市首批“百千工程”12個示範片區全面建成,示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普遍提高20%以上,村民們用傳統工藝製作的手工藝品供不應求,不僅留住了鄉愁,同時也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2024年,北京鄉村旅游總收入超35億元。全市598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提前3年全部實現消薄。
三是實現生態有價,植綠有利生態惠民。北京建立了生態産品總值(GEP)核算體系,並且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GEP-R)和地區生産總值(GDP)的交換補償,創新機制實現了生態建設價值的可計量、可交換、可直接收益,通過交換補償讓以生態涵養為主要功能的地區共用了全市的發展成果。我們也發佈國內首個生態産品評價的地方標準,為中華蜂蜜、密雲水庫魚等貼上生態産品的“身份標籤”,産品收益翻番。通過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産品價值實現類項目,村民依託生態環境價值的提供,每年可穩定獲得項目收益分紅。以上這些措施,讓廣大村民不斷從守護綠水青山中收穫了金山銀山。
未來,北京將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努力讓綠水青山的底色更亮,讓金山銀山的成色更足,市民群眾的獲得感也更強。
閱讀全部
我來説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