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北京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效?
視頻來源:首都之窗 發佈時間:2025-09-15 11:00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劍華:進入“十四五”以來,北京市深入落實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特別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持續完善市場、提升效率、激活主體、做優環境。
一是服務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積極有力。堅持暢通迴圈、做大增量。實施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以服務企業內涵式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提升、促進産業鏈構建為導向,形成招商引資的新模式,企業發展的市場空間不斷拓展。開展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促進各方面政策形成組合拳,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全面清理市場准入壁壘,堅持“非禁即入”,創新新興産業監管模式,發佈了全國首例人工智慧領域的監管沙盒。制定公平競爭審查指引,優化信用監管,為5.1萬戶經營主體開展了信用修復。
二是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持續深化。前一個星期,北京獲批建設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圍繞要素高效配置開展全鏈條改革,是北京突出的優勢,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聚力技術要素激發創新勢能,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等多項改革試點已經推向全國。增強資本要素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紮實推進科創金融改革,北交所設立四週年,目前總市值已經突破9000億元,同時新設了8支政府引導基金,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支援212個項目約190億元。開展國家數據要素綜合改革,構建起數據共用、開發、利用、保護的全鏈條,發佈首個場景化、字段級自貿試驗區數據出境負面清單。在全國率先完成了省級層面生態産品總值核算,支援北京綠交所建設成全國統一的CCER交易中心,服務更多企業向“綠”而行。
三是經營主體活力充分激發。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高品質收官,市管企業在資産總額、營收、利潤等多項主要經濟指標上位居全國前列。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支援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兩重兩新”,在市政、交通、公共服務方面推進一批項目,為民間資本參與拓寬路徑。“十四五”期間全市面向民間資本推介重大項目達到1030個,總投資額超過1.3萬億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向民營企業平等開放,2024年全市部署超過六成産業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項目都有民營企業的影子。全鏈條服務助力民營企業出海,全市民營企業進出口額由2020年的2251億元增至2024年的4353億元,增長了93.4%,佔地區外貿總額比例增至12.1%,這兩項指標都創了新高。
四是以“北京服務”做優營商環境。升級打造“北京服務”品牌,持續深化“小切口”改革。突出力度,打造企業開辦、變更、登出等113件服務企業群眾“一件事”改革,12345企業服務熱線、企業“服務包”、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共同解決企業訴求近百萬個。突出速度,推動“京通”實現1453項市級服務“掌上辦”,“京策”實現579項政策“及時兌”。突出溫度、全面執行“掃碼檢查”,非現場檢查覆蓋率達到接近七成。突出開放度,率先設立外賓支付服務示範區,推出全球首個城市軌道交通“五大卡”拍卡過閘服務,率先支援外國護照“刷臉”認證,讓外籍人士在京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我們也深知改革永無止境,將始終把市場和群眾的獲得感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持續深化改革,不斷推動高品質發展。
閱讀全部
我來説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