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直机关志愿服务在行动(二)市科研院团委:对党忠诚践于行 科技青年勇争先

日期:2025-02-20 11:00    来源:共青团北京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分享:
字号:        

  前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市直机关各级团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展示近年来市直机关各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成果,市直机关团工委陆续推出各单位经验做法,供大家学习借鉴交流。

  今天推送市科研院团委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做法。

  市科研院团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系列指示精神为指导,以党建带团建,以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作为培养青年干部对党忠诚、彰显团员青年先进性的重要载体,加强志愿服务统筹,整合全院科技资源,依托“两馆一中心”(北京天文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专业力量,立足职责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成效,在科普志愿服务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市科研院青年志愿者教师服务队”

  走进第一书记派驻村

  “青年志愿者教师服务队”成立于2022年,召集青年志愿者教师80余人,成立志愿教师分队26支,面向第一书记任职村(平谷区太后村)村内中小学生开展结对帮扶、合作共建、云端助学,是深化模范机关创建的活动之一,也是鼓励和引导党员、团员参与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的对党忠诚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平台之一。利用科普资源和高学历人才集中优势,在课程辅导、科学普及、关心关爱等方面不断加大援助力度,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科学研究、科普场馆和科技型企业并存的特点,打造“一分队一特色”志愿活动,开展“科普帮扶进平谷区太后村”主题党日、“学雷锋纪念日”见面会、“贴近儿童、贴近自然”科普课程、“太后山林护村记”舞台科普剧等一系列创新帮扶举措,使“青年教师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京天文馆“大火星”志愿服务队

  打造天文特色“金名片”

  北京天文馆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7年,志愿者4596人,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记录超过10万小时,科普惠及630万人次。依托场馆资源,立足天文科普传播,打造形式多样、场景丰富、渠道交互的科普矩阵,“星语心愿”志愿讲解员在展厅内带领游客探索日月星辰的变化;科普剧团队寓教于乐,编排科普剧《逐日历险记》;沉浸式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NPC(非玩家控制角色)指引下深度观展、边玩边学;“天文小主播”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成才目标;《志愿者说》《志愿环游记》系列科普微视频将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有机结合;科普进校园助力教育“双减”,实现博物馆与学校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特色共创。曾荣获“首都志愿服务项目”金奖、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科技科普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

  国家自然博物馆志愿服务队

  以活动促凝聚

  国家自然博物馆(原北京自然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组建于2005年,年均注册志愿者稳定在200人以上,志愿者学生社团平均每年超1600人次参与志愿服务,设有展厅讲解服务、志愿者办公室管理、标本整理、科研助理、志愿者宣传报道、科普活动辅助六大类型的服务岗位,2024年线下、线上年均服务时间超18000小时。“赛先生来了!”“赛先生小剧场”“一小牵一老,幼儿博物启蒙”等志愿科普服务项目,受众近百万,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首都志愿服务项目”金奖、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志愿服务队

  当好“麋鹿守护者”

  “麋鹿守护者”科普活动作为北京麋鹿生态中心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不断创新形式,积极策划科普活动,参与人数近400人。2024年招募年度签约志愿者约50名,累计服务时长超1580小时,先后开展“以青扶老,共话科普”乐享生物多样性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策划会、科研数据整理、红领巾志愿者展厅讲解、文明游苑秩序维护、馆藏展品探究、守护者讲堂等志愿服务行动。“守护绿色梦想,装点多彩鹿苑”“邀鹿回家”“香随鹿苑”“为灭绝动物扫墓”“花卉养护管理技术培训”“播种绿色梦想,守护地球家园”等志愿服务项目受众达近万人次。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银奖、“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荣誉。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