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
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説:“清明穀雨兩相連, 浸種耕田莫遲延。”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應該説這與此前兩天(或一天)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説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
在古代,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為“端午”,此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
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