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政策公开 > 政务名词

相关词条

政务名词

街道"大部制"改革

  街道"大部制"改革是指按照简约、高效、便民的原则,综合设置街道机构,将街道原来"向上对口"设置的20多个科室,整合为"向下对应"、服务居民的"6+1+3"组织架构,即党群工作、民生保障、城市管理、平安建设、社区建设、综合保障6个内设机构,1个街道综合执法队,以及服务窗口类、治理平台类、党建活动类3个街道所属事业单位,增强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办事。

  2019年2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30条改革措施旨在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增强街道统筹协调能力,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以党建引领基层创新治理,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延伸至“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推动为民办事常态化、机制化;通过“大部制”改革、赋权下沉增效,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由自上而下单向治理向多元化主体协商共治转变……北京正通过一系列工作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2019年9月,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  会议审议了《北京市城市协管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指出,要推动协管工作力量下沉、权限下放到街乡。充分利用街道“大部制”改革成果,实现“统筹使用、一岗多责”。围绕“接诉即办”,发挥协管员队伍作用,办好群众身边的事。

  北京市将大部制改革向“最后一公里”延伸,街道办职能从过去的“向上对口部门”转为“向下回应群众”。街道办内设机构数量大幅精简,突出社区建设、民生保障等部门设置。这种专业管理高效、协同治理有力的“条聚块实”体制,代表着新时代基层治理改革方向。


更新日期:2020-01-12
分类:综合政务/应急管理
发布单位:

相关专题

相关政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