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实录 | 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周年新闻发布会

日期:2024-02-22 15:54    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分享:
字号:        

  2024年2月20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了“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梁文玥介绍了十年来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做法和成效,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谢金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何治、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党委副书记冯志军,以及大兴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队长李哲、延庆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荣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周年新闻发布会。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生态环境保护是三大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之一。十年来,三地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山水相连、地域相接的京津冀紧密协作,深入开展联建联防联治,实现了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围绕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周年主题,共同回顾一下,在京津冀协同大背景下,十年来生态环境领域做出的努力,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也对未来进行展望。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参加本次发布会的嘉宾: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梁文玥,大气环境处副处长谢金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何治,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党委副书记冯志军。我们还特别邀请了大兴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队长李哲;延庆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荣。

  首先,请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梁文玥介绍十年来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做法和成效。

  梁文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来临之际,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十年来的成效与做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十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率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在京畿大地逐步铺展开来,绿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从成效来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改善。

  十年踔厉奋发,十年蝶变跨越,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从繁星无影、河水黑臭,到蓝天常在、清水绿岸,蓝天碧水从“奢侈品”变成了“常见品”,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稳定达标,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成为广大市民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三地水环境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其中,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雁栖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逐步融入市民生活。

  从领域来看,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不断拓展深化。

  十年来,三地认真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要求,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聚焦重点领域采取一系列硬措施、不断实现新突破。

  一是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十年来,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框架协议”,健全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流域联保联治、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环评会商、信访举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10余项协同工作机制。2023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三地又联合成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制定实施两批次共44项走深走实措施清单,三地生态环境、水务、园林绿化九部门携手联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大环保”系统治理。

  二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大气污染一直是率先突破的最重要一环。三地持续深化合作,大力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结构优化调整。同步出台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为协同治理移动源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连续七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北京市率先实现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并逐步向山区居民拓展“煤改电”工程,93%的村庄和96%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制修订“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坚持精准、科学、差异化管控,与周边城市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有效削减污染峰值、减缓污染积累。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10个远郊区与毗邻市区县聚焦交界地区严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现“一地吹哨、三地响应”。从“APEC蓝”“冬奥蓝”到“北京蓝”,实现蓝天常驻。

  三是水环境联保联治。京津冀区域同属海河流域水系,互为上下游、左右岸。京冀两地政府先后签署两轮次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门头沟区和张家口市、承德市共同组成“保水共同体”,形成了保护者和受益者的良性互动。聚焦“空间管控、总氮削减”,共同制定实施“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9-2025年)”,统一规划携手保上游好水、送下游清水。落实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三地连续七年开展京津冀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共同提升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

  四是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三地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共同研究编制《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推动区域碳普惠项目互通互联。北京市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发布了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2023年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评估中北京市排名第一,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大兴区全力推进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新国门·新大兴”金色名片。顺义区汽车制造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入选国家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项目。朝阳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入选国家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五是生态保护美美与共。为筑牢夯实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北京市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出台实施了“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让重要生态空间得到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核算“生态账”,直观体现“绿水青山”的生态贡献;累计9个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其中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均荣获“双称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门头沟区持续深化与河北省涿鹿县等环京区域的联防联控和协同共治,探索构建大尺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从区域来看,新“两翼”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围绕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态、绿色文化六大核心要素,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根基。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高标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机构并已正式启动。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初步建成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携手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燕郊、三河6座污水处理厂按北京市地方标准建设运行。

  全力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白洋淀流域跨省(市)界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机制,京冀两地共同推进白洋淀上游大清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房山区与保定市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共同保障白洋淀入淀河流水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全面深化拓展的新阶段,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下一步,北京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动力,努力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水平再上新台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做出贡献。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刚刚梁文玥处长从环境质量改善、工作拓展深化、重点区域协同等方面进行了总体介绍。今天发布会也邀请了我局业务部门以及基层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同事一起来回答记者朋友感兴趣的问题。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各位记者朋友。

  媒体问答

  (一)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记者:在京津冀协同中,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的重要一环,能否结合数据,介绍一下亮点工作?

  谢金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副处长)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三地山水相连、地域相接,处于同一个大气流场,污染传输相互影响,所以,大气治理从靠单打独斗走向联防联控联治。为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在生态环境部统一指挥下,三地紧密协作,在完善机制、协同治污、应急保障等领域创新突破、取得实效。截至2023年,京津冀三地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让公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蓝天白云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一组数据看:

  一是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明显下降。202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32、41、38.6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降幅分别达到64.2%、57.3%、64.3%。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实现连续三年稳定达标;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等其他三项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分别为61、26和3微克/立方米,均持续多年稳定达标。

  二是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202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重污染天数分别较2013年减少50天、37天和69天,而且污染程度明显减轻。其中,北京市PM2.5日峰值浓度较2013年下降58%。

  三是蓝天含金量大幅增加。202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优良天数较2013年分别增加95天、87天、121天。北京市PM2.5优良天数占比达九成,PM2.5最长连续优良天数为192天,相较2013年的13天,由半个月增加到了超过半年。

  以上就是能够体现空气质量改善的几组数据。

  多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大气污染治理各项措施环境效益持续释放,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呈现长期整体下降趋势,空气质量实现根本改善。除了自己加油干,这其中,更离不开生态环境部的有力领导、指挥调度,也离不开周围兄弟省市的共同努力、协同治理。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在京津冀等区域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北京市牵头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相互支持。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同频共振一盘棋,逐步完善了协同机制,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同治污,连续多年共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统一重污染预警分级标准,定期开展预报会商,制修订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实现了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削峰降速”,推动了空气质量同步改善。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二)《北京青年报》记者:大家都知道,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护好这个无价之宝。那么请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里,密云水库流域区域协作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何治(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

  谢谢您的提问。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密云水库流域跨越北京市和河北省,其中北京市约占流域面积的四分之一,主要涉及密云区、怀柔区和延庆区,河北省约占四分之三,主要涉及张家口市和承德市。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强调密云水库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

  十年来,京冀地区生态环境部门聚焦密云水库保护,不断建立完善区域协同机制,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深化上下游、左右岸联建联防联治,在横向补偿、统一规划、地市联动方面不断发力。经过京冀共同努力,密云水库水质多年持续稳定保持Ⅱ类水平,符合国家饮用水源水质要求,主要入库支流潮河、白河的水质也是越来越好,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流域水生态状况处于优良水平,自然岸线比例较高,水生生物非常丰富,指示水体清洁的底栖动物、土著鱼类如马口鱼、黑鳍鳈等广泛存在。2021年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了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历史新高,2022年,密云水库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首批9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之一。具体工作上:

  一是创新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18年起,北京市政府与河北省政府签订实施《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鼓励上游“来好水、多来水”。根据河北入境的潮河、白河、清水河等主要河流水质、水量状况,北京市通过经济补偿,支持张承地区开展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这是全国首例水质、水量同步补偿的跨省协议,为北方缺水地区建立流域横向补偿提供了重要示范。2022年,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签订实施了新一轮补偿协议,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入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二是推动流域统一规划。2019年,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会同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共同印发实施《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2019-2025年)》,这是以保护密云水库为核心,国家和地方共同制定实施的第一个跨省流域规划。规划实施四年来,京冀两地持续推进密云水库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密云水库保护区内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持续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健全密云水库及上游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强化潮河流域的空间管控、污染削减,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河流自净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深化地市联动协作。在省级联动基础上,北京市密云、怀柔、延庆三区与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两市建立了“三区两市”联建联防联治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保水护水的朋友圈。今年是机制实施的第五年,五市(区)每年轮值主持开展工作会商、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演练,针对上下游水质波动等情况,不定期开展联动分析、联合检查,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了河流水质稳定向好。从省(市)级到市(区)级,流域协作共治不断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得益于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与兄弟省市一道,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再接再厉、善作善成,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扎实推进流域联建联防联治各项工作,为建设美丽北京作出新的贡献。谢谢!

  (三)人民网记者:请问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在执法联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冯志军(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党委副书记)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在《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三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建立了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从传统的“各扫门前雪”到抱团合作、寻求共赢,三地不断推动执法联动走深走实,有效强化了区域交界处污染源的执法监管,成效显著。

  执法联动的机制越来越健全

  在2015年,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建立了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制定年度执法联动重点,统一执法联动工作,开创了有部署、有行动、有标准,相互支持、共同配合的环境执法新局面。

  在2019年,京津冀下沉联动执法层级,建立相邻县、区、市间的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北京市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的所有区都完成了执法联动下沉工作,这就意味着,区级的问题可以自行联动解决,能快速解决交界处和共同关注的环境违法问题。

  在2021年,以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三地进一步健全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增加了线索移送、宣传曝光以及“吹哨”三项制度,其中“吹哨”制度明确了对于交界处发现的重大环境违法行为,一地发现,即启动“吹哨”制度,另外两地及时“报到”协同开展查处工作,随时开展执法联动。

  执法联动的维度越来越广

  从固定源执法为主拓展到全要素综合执法。在执法联动机制建立初期,执法重点主要围绕高架源、燃煤企业等固定源,焚烧秸秆、扬尘等面源展开。2020年5月1日,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在京津冀同步实施,移动源监管执法正式纳入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重点工作。三地积极开展移动源执法,共同探索京津冀新车抽检协同机制,超标车辆信息实现区域共享,比如,一辆大货车在北京被检查发现是超标的,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都能通过机动车超标数据平台查询到这辆车的超标信息。以后,这辆车无论行驶在北京、天津还是河北,都会被重点关注。

  此外,还从执法行动延伸到执法人员交流。2021年开始,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大厂县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互派干部实岗锻炼,两地互相交流执法经验,学习先进做法,执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违法行为的打击越来越有力

  执法联动机制建立以来,三地执法部门在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坚、重污染应急、快速解决交界处环境违法问题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举个典型的例子,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紧邻着河北涿州,这里曾经有一片非法砂石厂,为了逃避两地生态环境部门的执法,他们专门使用了车载式可移动生产设备,在两地流窜作业。那一片地区尘土飞扬,周边村民反应强烈。之前,两地分别执法,但因其流动性,问题难以根本解决。自从建立了联动机制,北京、河北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协商启动执法联动机制,联合多部门依法对这家砂石厂进行取缔。如今,房山区大石窝镇政府已经在原来的场地种上了树,现场的环境得到彻底改观。

  十年来,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在维护区域环境安全、推动区域环境质量共同改善、服务和保障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三地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将继续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迈向更高水平,共同服务区域协同绿色高质量发展。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四)《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记者:作为首都南大门的大兴在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介绍一下亮点工作?

  李哲(北京市大兴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队长)

  感谢您的提问,也感谢您对大兴的关注。北京市大兴区坐拥新机场,毗邻北京城市副中心,连通雄安新区,辐射京津冀,多年来,大兴区充分发挥“一核两翼”的桥梁作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与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及津冀地区高效衔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澎湃动能。

  一方面是,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努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格局。大兴区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部署,通过十年努力,大兴区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历史性变化,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108微克/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36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七个国家和市级考核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标。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全国首笔氢能碳减排交易重锤落地大兴,绿色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结合北京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和“疏整促”等重点工作,全区森林总面积提升至53.83万亩,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验收。建设湿地、城市休闲等各类公园70余家,黄胸鹀、震旦鸦雀等珍稀野生动物接连在大兴区安家落户。

  另一方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三区一门户”功能定位,不断深化京津冀生态领域协同合作。签订《北京市大兴区 河北省廊坊市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专业人才培养、永定河重点流域联合治理、生态环境联动执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合作,打造跨区域管理优秀样板。

  大兴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就是大兴氢能产业园。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氢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是目前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氢能产业聚集地,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南区一期、二期目前已正式投用,聚集了190余家氢能行业企业,围绕氢的制储运加交通应用和建筑能源三个产业链储备项目490个,氢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6%。建成了全球最大气氢加氢站海珀尔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突破900辆。2023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大会,发布《共建中国氢能高速行动倡议》,加快构建以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和河北五个示范城市群为基础的氢能高速网络建设。目前,已发布7条氢能高速示范线,取得了良好的示范运营效果。

  世界向东,北京向南,“大兴”一词寓意美好,是名词,是动词,更是形容词。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保持“风生水起看大兴”的良好态势,推动“生态大兴”建设,让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新大兴新国门的高质量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澎湃动能。

  同时,我们也向大家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走进大兴、了解大兴、选择大兴,也祝大家万事大兴。谢谢!

  (五)《北京日报》记者:延庆区是全域生态涵养区,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之一,请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陈荣(北京市延庆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延庆地处北京西北部,西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接壤,北与赤城县相邻。延张地缘相接、水脉相连,山水相依、人员相亲。延庆区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决策部署,与张家口市怀来县、赤城县建立起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常态化机制,持续深化两地交流合作,提升两地民生福祉。

  延庆区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享碧水蓝天。

  2023年,延庆区PM2.5累计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连续3年排名全市第一,连续4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较2013年累计下降58.8%。优良天数307天,全市最优,较2013年增加了近3个月。7个国市考断面均达到或优于考核要求,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到10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连续4年保持“优”等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连续5年保持“变好”等级。北京野鸭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北京第一处国际重要湿地。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走深走实。延庆区稳步落实与张家口市怀来县、赤城县在水、气、执法等方面签订的8项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协议。就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官厅水库流域、移动源等开展联合执法、联合会商、联合监测等。开展永定河、潮白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南阳实践”项目,与张家口市赤城县生态环境部门成功举办2023年黑河突发水环境事件“南阳实践”联合应急演练。开展官厅水库沿线水质状况调查与评估项目,进行京冀水质联合监测,深化区域联防联控,形成监管、监察、监测一体化,全面推进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官厅水库环境协同管控,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通过统筹开展多项举措,切实提升入库水质,2023年,官厅水库坝前断面年均水质首次实现Ⅲ类,达到优良水体的标准。

  二是护好“绿水青山”,交出高质量绿色发展“延庆答卷”。

  冬奥延庆赛区建设坚持“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核心区电力全部使用张北柔性直流绿电,兑现了“绿色办奥”、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延庆区以用好冬奥遗产为牵引,将“冷资源”变为“热产业”,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中作出“延庆表达”。在北京冬奥会之后的两个雪季,延庆奥林匹克园区连续举办了5项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续写冬奥新篇。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是延庆体育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是惠及广泛人群的冬奥红利。延庆奥林匹克园区高标准运营,建设国际滑雪度假旅游胜地,构筑了“春骑行、夏露营、秋徒步、冬冰雪”的四季生态旅游体系。

  延庆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生态价值融入到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生态产品总值(GEP)提升工作方案、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考核奖励办法,GEP核算与结果应用被纳入国家发改委典型案例,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激励通报。

  延庆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也走进了延庆人的幸福生活中。截至目前,延庆森林覆盖率达61.8%,在全市率先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45.78平方米,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在全市首个实现100%覆盖,实现延庆市民“每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少有1处公园”。

  2024年,延庆区将以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联动执法、联合监测及重污染应对等领域为重点,落实京冀协同减排各项工作要求,共促京津冀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力开创生态文明幸福的最美冬奥城建设新局面!

  主持人:十年间,京津冀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率先突破、逐步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三地也将继续拧成一股绳,持续协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合力守护绿水青山,共同增进民生福祉,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我们还将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感谢各位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