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鸝館曾是皇家欣賞音樂和宴飲娛樂的重要場所,內有古建戲臺。聽鸝館比喻梨園唱曲優美如“鶯歌”鳴囀,宛若天籟,乾隆《聽鸝館》詩云:“山館因何名聽鸝?梨園茲向奉慈嬉”。壽山福海之間,黃鶯嚦嚦,閒適清幽的景色,與聽鸝館匾額巧妙對接、遙相呼應。黃鸝羽衣華麗,鳴聲悅耳清脆,富有韻律,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古代詩歌常以美妙黃鸝入詩,耳熟能詳的有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及“深柳叫黃鸝,清音入空翠”、“夏木陰陰囀黃鶯”、“隔葉黃鸝空好音”等,皆膾炙人口。《世説新語補》記載,南朝人戴墉每至春日,常“攜雙柑鬥酒”出游,“往聽黃鸝聲”。杜甫愛黃鸝有《鬥鶯》:“啞吒人家小女兒,半啼半歇隔花枝。”用擬人手法把花枝後面的鶯鶯,比成是妙齡少女的歌聲,自此人們常把少女的語音稱為“燕語鶯音”。據史料記載,明代文武官服品級不同,所繡禽和獸亦不同,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繡獸。明朝八品文官官服繡飾為黃鸝。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