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鸝館坐落於頤和園萬壽山南麓,隔長廊望碧波蕩漾的昆明湖,背靠萬壽山上著名的“畫中游”,四週古木青翠,景色如畫。聽鸝館牌匾係慈禧太后親筆手書。聽鸝館飯莊是著名的中華老字號宮廷風味飯莊,以經營正宗的宮廷風味菜肴及中華滋補藥膳而聞名。愛新覺羅·啓鑲為聽鸝館飯莊題詞:“中國美食名揚天下,聽鸝館餐飲為最佳”。
聽鸝館曾是皇家欣賞音樂和宴飲娛樂的重要場所,內有古建戲臺。聽鸝館比喻梨園唱曲優美如“鶯歌”鳴囀,宛若天籟,乾隆《聽鸝館》詩云:“山館因何名聽鸝?梨園茲向奉慈嬉”。壽山福海之間,黃鶯嚦嚦,閒適清幽的景色,與聽鸝館匾額巧妙對接、遙相呼應。黃鸝羽衣華麗,鳴聲悅耳清脆,富有韻律,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古代詩歌常以美妙黃鸝入詩,耳熟能詳的有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及“深柳叫黃鸝,清音入空翠”、“夏木陰陰囀黃鶯”、“隔葉黃鸝空好音”等,皆膾炙人口。《世説新語補》記載,南朝人戴墉每至春日,常“攜雙柑鬥酒”出游,“往聽黃鸝聲”。杜甫愛黃鸝有《鬥鶯》:“啞吒人家小女兒,半啼半歇隔花枝。”用擬人手法把花枝後面的鶯鶯,比成是妙齡少女的歌聲,自此人們常把少女的語音稱為“燕語鶯音”。據史料記載,明代文武官服品級不同,所繡禽和獸亦不同,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繡獸。明朝八品文官官服繡飾為黃鸝。
乾隆亦愛黃鸝。聽鸝館始建於乾隆年間,1750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親孝聖皇太后祝壽而修建,建有兩層戲臺,乾隆有詩:“黃鸝都囀罷,笑我始來聽”、 “幾囀栗留窗外,仲若先獲我心” 、“山館輸他獨聽鸝”等。栗留即黃鸝又名黃簧,表達了乾隆喜愛黃鸝的輕鬆愉悅心情。清漪園時期院內的戲樓是戲樓居北,殿座在南,坐北朝南,作為歷史上有名的孝子,乾隆皇帝曾上臺為皇太后表演,一國之君上臺,戲臺當然向南。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徵為臣服,所謂敗北。歷史上宮殿和廟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
此處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1892年重建頤和園,將原來南殿北臺改為北殿南臺。是慈禧太后宴請外國使臣,與其寵臣、妃嬪們看戲、聽音樂、飲宴的場所。光緒年間慈禧太后親自題寫匾額。相比道光年間揚州瘦西湖徐培深所題“聽鸝館”,慈禧書法師從名家,彰顯皇家氣派;瘦西湖的“聽鸝館”得晉唐人筆意,挺拔秀潤,同樣堪足珍賞。聽鸝館的入口正門匾額“金支秀華”,是指這裡有一支人數眾多、樂器齊全和裝飾豪華的皇家樂隊。今天的金支秀華殿是戲樓的後臺,戲樓的北面是正殿聽鸝館。聽鸝館坐北朝南,面闊5間,歇山頂。正殿外檐懸匾“聽鸝館”。兩側有東西順山殿各三間。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建成三層大戲樓後,慈禧等人就經常在德和園的頤樂殿裏看戲,聽鸝館的小戲樓只舉辦一些小型戲曲演出,同時發揮着膳房的作用。1901-1904年,慈禧每年都在頤和園舉行盛大的生日慶典,一應飲食由頤和園禦膳房承辦。據《上駟雜誌》記載,頤和園內為慈禧太后做飲食的“壽膳房”大小共八個院落,廚師(太監)一百二十多名。每逢她在園中做壽,都要大設宴席,宴請王公大臣、公主命婦,“日費千萬兩,歌舞無休日”。
聽鸝館飯莊始於1914年一商人開設聽鸝館勵志社招待所,有餐飲、茶座服務; 1924年商人陳玉山在聽鸝館開設萬壽山食堂;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從西柏坡進北京在頤和園益壽堂的第一餐飯就是由聽鸝館製作送至益壽堂的;1949年5月開始承擔以餐飲為主的接待國家領導人和外賓的工作。1962年聽鸝館飯莊對外開放,以清代頤和園壽膳房的功能表和大量宮廷飲食檔案資料為依據,經過挖掘整理推陳出新,形成了一整套宮廷壽膳宴席。先後接待過國家領導人以及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舒爾茨等多位國家元首和高層領導人。“游在頤和園,吃在聽鸝館”名不虛傳。
今天的聽鸝館飯莊共有“壽膳廳”、“福壽廳”、“貴壽廳”、“藥膳廳”等大小餐廳8個。福壽廳匾額“宮廷壽宴”為愛新覺羅·溥傑先生所題。藥膳廳匾額“中國宮廷滋補藥膳”為愛新覺羅·毓桓繼明先生所書。(董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