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真的有人愿意听我说这些‘废话’。”
因故意伤害罪入矫的小王,曾在访谈中沉默了整整40分钟。咨询师始终耐心等待,他终于低声说出了积压多年的委屈。他后来在书面报告中写道,“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或许值得被好好对待。”
小王的经历并不是孤例。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场关于“重塑”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不同于传统印象里社区矫正总带着严肃刻板的底色,在朝阳区,社区矫正工作者们正通过心理矫治“三步法”、回归社会“三个课堂”及刚柔并济的“监管+”模式打造了“有温度”的社区矫正工作法。他们用专业消融隔阂、用理解唤醒自觉,让每一个曾经“走错路”的人,在有温度的监管中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
以“矫心”为钥 叩开心门启新生
社区矫正的核心在于“人”,改变一个人,先要走进他的心里。朝阳区创新推出的心理矫治“三步法”,就像一把精准的钥匙,层层打开矫正对象紧闭的心门,助力他们重启回归社会的旅程。
走进朝阳区温馨明亮的心理访谈室,专业咨询师与矫正对象相对而坐。专业咨询师耐心地倾听矫正对象的诉说——说小时候家里的影响,说找工作时遇到的挫折,说犯错时的冲动与后悔,说入矫后的迷茫与无助……咨询师在这些诉说谈心中,慢慢摸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让最终形成的个性化矫正方案,不仅包含心理疏导的路径,更标注着社交重建的步骤,让每一份计划都成为专属的“人生导航图”。在这里,倾听式入矫作为改变的起点,不再只有冰冷的表格和规章宣读。
据了解,朝阳区每月一次的矫正小组会议上,家属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加入家庭系统治疗中来。通过角色扮演,父母得以体会孩子犯罪时的内心挣扎,子女也能理解家人的失望与痛心。在角色互换的互动中,断裂的亲情纽带正在被重新连接。同时,朝阳区通过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实地查访和社区志愿者的定期帮扶,共同织就了一张温暖的支持网。“原来我的身后,站着这么多人。”一位矫正对象的感慨,道出了这份支持的重量。
心理矫治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化是唤醒矫正对象内生动力的关键。在朝阳区,矫正对象的公益活动记录成为他们的“成长手册”,上面记载着他们的每一步成长:无论是参与社区清洁3小时、担任社区垃圾分类监督员还是成为志愿理发师……这些微小进步在集中教育分享会上被梳理成可视化的成长轨迹,用点滴积累逐渐打破“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让自信在矫正对象的心底重新扎根。
以“正行”为阶 脚踏实地归正途
解开心里的结,是重新出发的起点;而踩稳脚下的路,才是回归社会的关键。朝阳区打造的“三个课堂”如同三级台阶,以沉浸式体验让改变落地生根,引导矫正对象从“知道错”到“会生活”,再到“被需要”,为他们搭建起回归社会的坚实阶梯。
打造“沉浸式体验”的法治微课堂,让法律条文“活”起来。朝阳区通过专业团队将真实的案例改编成3~5分钟的情景剧短视频,画面里的争吵、冲动、悔恨都取材自真实的生活案例,也让矫正对象在观看时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当时能冷静一分钟,结局会不会不一样?”看完因邻里纠纷引发故意伤害的短片后,一位矫正对象的提问引发了集体沉思。这种让道理在心里转个圈的“代入式”普法,比单纯的条文宣讲更实在、更能触动人心。
开设“对齐市场需求”的技能实训课,帮矫正对象学到“吃饭的真本事”。在结合夜市经济热潮开设的“五彩漆扇”制作课上,他们学得专注认真;在家政服务实训课上,叠被、保洁的技巧被反复练习。这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朝阳区陆续与2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当“后盾”,通过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形成“培训—认证—就业”的闭环。当因诈骗罪入矫的小张拿到保安公司的录用通知时,他紧紧攥着那张通知书说:“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的本事找到工作。”
通过“重塑自我价值”的公益实践课,让矫正对象成为“发光的人”。在社区环保行动中,矫正对象共同清理楼道杂物、分类垃圾,看着整洁的环境,有人悄悄拍下照片发给家人;在养老院的助老服务中收获的笑容与感谢,让许多矫正对象红了眼眶。因盗窃罪入矫的小刘连续参与助老服务三个月后,在当面报告时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社会的包袱,现在才明白,哪怕做一点小事,我也能成为别人的光。”
这“三个课堂”环环相扣,从思想认知到生存技能,再到社会价值认同,一步步引导矫正对象完成从“有错者”到“有用者”的蜕变。
以“温度”为桥 刚柔并济促回归
“温度”从不意味着管理上的放松,而是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适时注入人文关怀的智慧。朝阳区探索的“监管+”模式,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实践。
监管+“规范”,让破冰式接收消融入矫初期的抵触。在朝阳区,面对那些自认为“判决不公”的矫正对象,接收宣告不再是生硬的规定宣讲。专业律师先以“法律翻译”的角色,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判决依据,解答所有疑问;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再详细说明监管要求,既打消“被冤枉”的顾虑,也明确“需遵守”的边界。这种“先释法、再规范”的方式,让许多带着情绪来的矫正对象,离开时多了几分平静。
监管+“帮扶”,让警示与关怀刚柔并济化解迷茫。对于违反监管规定的矫正对象,朝阳区坚决依法处罚,用制度的刚性划清红线。但处罚不是终点——警告之后工作人员会立即跟进,与矫正对象进行深度谈话,探寻违规背后的真实原因,是找不到工作的焦虑还是家庭矛盾的困扰。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链接就业资源、协调家庭调解、提供临时救助……这种“先警示、再帮扶”的做法,既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又用关怀化解了对抗情绪。
社区矫正的核心目标是让迷路的人重新找到方向。朝阳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者们既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温暖的传递者。他们深知每个矫正对象背后,都是一个想好好过日子的人;他们会用专业的方法拆解矫正对象淤积的心结,用真诚的态度重建矫正对象与社会的信任,用精准的帮扶铺平矫正对象回归的道路。
法治的威严与人文的温情,在朝阳的社区矫正实践中交融共生。近年来,朝阳区累计开展专项教育超8.5万人次;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覆盖超3.8万人次,其中800余人通过培训学到的技能找到生计;同时,为7850人进行了心理辅导,让312个家庭重拾和睦。从心理矫治“三步法”叩开心门,到“三个课堂”铺就归程,再到“监管+”模式织密帮扶网络,朝阳区既以清晰的规则边界彰显法律威严,更通过个性化的疏导、家庭的重连与社会的托举,让一个个矫正对象卸下防备、拾回力量,最终重新回到生活的正轨上——这恰是“有温度”的社区矫正工作法最生动的答案。
未来,朝阳区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将继续带着“重塑人生”的初心,在法治轨道上注入更多理解与支持,让“矫心正行”的种子长成更繁茂的森林,为迷途者照亮归途,也为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书写更鲜活的实践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