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
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质量与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密切相关。“十四五”时期,我市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在设施布局、内容供给、服务优化等方面不断努力提升,力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颁布实施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同时根据人民群众需求和市场变化,提高政策保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先后出台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文化文物单位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新时代书香京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资金方面,除常规财政保障外,每年投入近5亿元用于资助扶持舞台艺术、影视剧、图书等各门类艺术创作生产,每年投入1亿元财政资金扶持实体书店发展,为优质文化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十四五”期间全市文化设施建设成果丰硕,2023年底,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其中,北京艺术中心完成演出608场、举办各类艺术活动近700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推出的“三星堆与金沙”“看·见殷商”特展屡屡引发观展热潮;北京城市图书馆开放即出圈,仅2025年就举办了各类活动3500多场,2600多万人参与。我们结合城市更新,将书店、美术馆、演艺新空间等文化业态引入社区、引入商圈,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69处。打造台湖演艺小镇,北京交响乐团正式入驻,建成全国首个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的交响乐体验馆。目前,全市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基本全覆盖,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居民得以更加便利地享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进一步丰富优质文化供给。打造优质内容的展示展演展映平台,国内外高水平演出和赛事不断、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覆盖全年、文化名人的艺术交流俯拾皆是,这是北京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戏看北京”,2024年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5.7万场,大型演出活动200余场,同比分别增长15.6%、65.6%,票房分别增长73.6%、177.7%,这些数据也印证了我们每年供给的增加。北京也是全国内容创作生产最活跃的城市,“十四五”期间推出新创舞台剧目超200部;电影年产量超200部、电视剧年产量30余部。每逢节假日,我们都提级谋划全市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文化空间,组织万余场文化活动,配套开展文化消费促进行动,发放文化惠民券,让市民有更丰富更便利的文化体验。
四是不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积极推进文化文物单位试点改革,鼓励博物馆延时错时开放,优化配套服务,丰富文创产品开发。特别是进一步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用科技为公共文化服务赋能,采用5G+8K、云端制作、线上直播等技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先后推出“云上读书季”“北京博物馆云”“数字中轴”等线上产品,还积极打造“第二现场”,持续改进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水平。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人民群众需求,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力争创造更多可感可及的文化惠民体验,让大家不断感受到更新更好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