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赵英俊:
“十四五”期间,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设施在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有29个设施进入科研状态,16个面向全球开放,累计服务国内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上千家,不仅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还推动一批成果落地转化,这里我用三个“聚焦”来介绍。
一是聚焦设施开放,搭建了全球科技协作平台。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式运行。其中,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已开展7轮课题征集,服务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华能清能院等175家单位,开放机时达7.14亿核*小时,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已开展7轮公开课题征集,服务剑桥大学、华为、百度等380余家单位,开放机时达42.8万小时。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每年产出空间环境监测数据约8.6PB,已公开共享数据包达3194万余个,服务密西根大学、谷歌、美团等267家单位、涵盖巴西、德国等18个国家。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今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行,实现“7×24小时”开放服务,服务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天津医科大学、通用医疗公司等58家单位,开放机时2.6万小时。
二是聚焦基础研究,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坚持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累计产出重大成果386项。依托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无液氦稀释制冷机达到国际主流商业机水平,可以提供接近绝对零度极低温环境,是开展量子信息科技前沿研究所必需的核心设备,助力解决我国量子计算“卡脖子”问题。依托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建成全球首台激光质子癌症治疗装置——飞秒激光“质子刀”,可精准有效消灭肿瘤细胞、抑制肿瘤扩散、降低癌症患者治疗费用,推动质子放疗在全国普及。依托先进载运和测量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全球最快高铁——时速400公里的CR450新型动车组样车通过验证、拿到准跑证,不断刷新中国速度。
三是聚焦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创新。依托科技设施技术优势,逐步形成与基础研究相匹配的成果转化体系,累计服务成果转化项目187个。机械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院、金隅兴发科技园等产业创新空间持续完善,海创产业研究院、生命科学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产业服务机构加速构建,共性技术、概念验证等46个产业创新平台布局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不断完善。例如:北京大学联合中科艾科米公司就地转化研制的高分辨扫描探针显微镜,可用于开展量子信息科技前沿研究,实现国产商业化,打破我国40年进口依赖。参与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团队毕业后,创立了多场低温科技公司,研制极端环境纳米运动控制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年订单额突破亿元,是高端科学仪器从研发到产业化的示范典型。
未来,怀柔综合性国际科学中心将逐步进入科技成果集中产出的重要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机制路径,在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