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1+X+1”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成效

日期:2025-09-26 16:19    来源:北京发布

分享:
字号:        
  • 1
  • 1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

  在“十四五”期间,海淀区着力构建“1+X+1”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就是以人工智能为引领,以科技服务业为支撑,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其中第一个“1”,是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在2024年,海淀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822亿元,占北京市近八成。大模型备案数达到104款,占全市近七成,多款标杆模型性能居于全球第一梯队。海淀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900家,已经形成包含“芯片-框架-大模型-应用”全部在内的全产业链生态链条。同时,我们建设北京公共算力平台网络,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算力和数据供给。并且实施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行动,规划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街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打造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新形态的“海淀实践”。

  后面的一个“1”,是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创新资源聚合能级。在“十四五”期间,科技服务业发挥着产业和服务的双重属性,成为经济发展和创新生态赋能的核心支撑。一方面,科技服务业是我区第二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在2024年海淀区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总营收达到2448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市31.2%。另一方面,我们推动科技服务业与“1+X”产业深度耦合,靶向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堵点。工程技术服务推动超2000项成果落地;近300人的技术经理人团队促成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超万项;政府引导基金等多元工具累计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融资额超800亿元;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近5000家。

  中间的“X”,一方面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中,医药健康产业,海淀区聚焦AI赋能与医工交叉两大产业定位,形成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医疗等细分领域的产业集群。在商业航天领域,我区头部企业数量占全国超20%,形成涵盖卫星研制、地面站与终端设备、卫星测控、运营、应用在内的除火箭发射外的全产业链条生态体系。在集成电路领域,我区已经集聚全市超半数的芯片设计企业,尤其是在AI算力领域,已经形成国内头部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间的“X”的另一方面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今年4月,海淀区成功获评北京市首个未来产业先导区,我们确立以未来信息为核心,协同发展未来制造和未来健康“一主两辅”的产业格局。在未来信息领域,市区联合成立量子专项基金,高标准运营全国首家量子孵化器和全市首家量子产业园。在未来制造领域,入选工信部机器人产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挂牌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构建引领全国、辐射全球的产业集聚高地。在未来健康领域,成立全国首个脑机接口产业联盟,设立中关村基因细胞产业孵化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加速颠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展望未来,海淀区将持续深化“1+X+1”体系的协同效能,让人工智能的“赋能力”、科技服务业的“支撑力”、X产业的“增长力”形成合力,进一步强化产业体系的技术主导权,勇担服务国家战略与首都发展的使命,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更强劲的核心动能!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