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戊戌变法纪念地最后一处违建开拆 明年10月恢复清代古朴风貌
这里是戊戌变法纪念地,曾是维新派联络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也曾是56户居民混居的大杂院,违建林立,破败不堪。10月16日,云南新馆内最后一处违建启动拆除。预计2021年10月,云南新馆将完成修缮,恢复清代的古朴风貌。
走进西城区陶然亭街道珠朝街北4号院内,可以看到,扛着沙袋、握着铁锹、推着手推车的工人们正在搭满脚手架的平房内忙碌着。从院门口悬挂的牌匾上,得知这个看似大杂院的院落,在清朝时是云南新馆。这里曾是维新派联络活动的重要场所,一些维新派人士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直接帮助下,曾在此成立滇学会。“2013年1月,云南新馆被确立为西城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积2038.67平方米。”陶然亭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陈达介绍。
如今,这里早无昔日辉煌。“因为历史原因,云南新馆多年来一直为居民自住,内部违法建设林立,原有文物建筑早已不能辨别。2017年云南新馆启动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经过前期摸排调查发现,云南新馆南院共有56户居民居住。”陶然亭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冯河银说。此前网友拍摄的一组照片记录了云南新馆沦为大杂院的情景。清代古建被分割成一间间平房,紧贴着老房子的墙根又有许多私搭乱建。院内的两棵古槐树,“憋屈”地在丛生的违建中勉强生存。
经过走访,55户居民最终同意腾退。2018年,云南新馆院内违建启动拆除,共拆除300余平方米。经过持续两年的入户动员,云南新馆南院最后一户居民终于同意腾退。10月16日,云南新馆南院最后一处违法建设启动拆除。
2020年6月1日,云南新馆正式启动修缮。云南新馆修缮项目经理张骞介绍:“云南新馆原有21栋房屋,其中只有8号房和10号房是保留下来的清代老建筑,其他房屋的地面部分已没有了。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会在原地基的基础上,按照清代民居的风格进行复建。”
“大部分木构件糟朽严重,无法继续使用,能继续用的木构件只占10%左右。”张骞解释,为最大限度使用老材料,古建工人采取了一种名为“墩接”的特殊工艺,只要木构件糟朽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一,就可以通过“墩接”继续发挥余热。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将木构件的糟朽部分去除,拼插上一段雕刻后的新木料,再用金属箍将新旧两段木料紧紧箍在一起,“墩接”就完成了。
除了木构件外,8号房的一段古老南墙也将保留下来。“我们发现,此前居民在居住时,曾维修过一些老墙面,只不过当时并没按照古建的标准进行修缮,而是将老砖直接拆掉,换成现代的普通红砖。”张骞说,“在修缮过程中,我们对于老建筑部分,能保留的会尽量保留,能用原来材料的尽量继续沿用。即使不得不采用新砖新瓦,也不会随意选材。我们使用的新砖瓦都是手工脱坯制成,从山西特别运来的。”
据了解,预计到2021年10月,云南新馆将完成修缮,恢复清代的古朴风貌,成为继续延续宣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