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雨污分流改善生活环境 砖瓦灰缝保留各时期特点 鹞儿胡同“精修”唤醒城南记忆
鹞儿胡同修缮效果图。
为再现南中轴景观风貌,西城区天桥地区将对鹞儿胡同等地进行修缮。目前鹞儿胡同修缮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年底前完工。改造完成后,鹞儿胡同内建筑墙体将展现出从明清时期至近现代各时期的建筑形制特点,同时还将打造6处景观节点和1处居民会客厅。
“一院一策”恢复传统形制
前门大街南半段路西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起铺陈市胡同,西至留学路,叫鹞儿胡同。别看不过400来米长,人文历史却丰富。胡同内曾建有平介、浮山等多所会馆,还有清代都察院中城正指挥衙门,民国时期还建有市警察局侦缉总队。
2017年至2019年,全市启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鹞儿胡同通过封堵“开墙打洞”、清除违建等恢复了宽敞、安静,但胡同墙体修整还是留下了遗憾。
“那个时候因为刚把违建拆除,为了尽快恢复建筑外立面的平整,只能先采取抹灰处理,但这种方法不太符合地区历史文化特点。”天桥街道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马榕介绍,现在将采取“一院一策”,突出历史街区文化保护,最大限度还原老天桥各类民居的样貌。
走进胡同,北侧不少院落的外围已经加装上了脚手架和绿网布,工人们正里里外外忙活着。
胡同里有的建筑墙体砖缝是白色的,有的是接近砖体本身的灰黑色,有的甚至看不出砖缝。“我们本来以为天桥地区平民文化盛行,民居墙体应该多以碎砖墙为主,但拆除了抹灰的墙面之后发现,淌白、干摆、丝缝……无论是比较普通的还是比较讲究的形制,这条胡同里都有。”设计师杨春雨解释说,“勾白缝的这种叫‘淌白’,算比较常见的工艺;灰黑色这种叫‘丝缝’,工艺复杂一些,用的是专门调制的老灰浆;看不出砖缝的这种,砌法最精细,叫‘干摆’,看着好像是直接把砖块码在一起了,其实除了最外边这个面,其他几个面都得经过打磨加工,灰浆抹在后头了。”
胡同东口两处建筑也别具特色。其中一间屋顶用的是“合瓦”工艺,就是把瓦片有弧形凹陷的一面向下叩着放,一片压一片;另一间则用的是“仰瓦灰梗”,把瓦片的弧形凹陷冲上放,瓦片之间没有重叠,只用泥浆填缝。“使用‘仰瓦灰梗’的这间在上世纪50年代翻修过,但那个时候经济条件有限,仰瓦的方式比较省瓦。”马榕说,接下来的修缮中,这些特点也将予以保留,未来在鹞儿胡同可以看到从明清到近现代各时期的建筑形制特点,留住城市记忆。
结合居民诉求三方面提升改造
据了解,新一轮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区别于以往改造的一个特点就是结合居民诉求,重点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鹞儿胡同也将从建筑物墙体修缮、下水管线改造、架空线入地这三个方面进行提升改造。
以改造下水管线为例,马榕介绍,改造前,有不少居民院内的下水管道还是清代的老“官沟”,就是用条石砌出一条排水道,每到下雨天,院内积水让居民苦不堪言。改造后,院内将实现雨水、污水分开排放,并且一律使用直径30厘米的排水管线,排水更加顺畅,使用年限也更长。
居民会客厅再现城南生活风貌
“将来修桌椅板凳的时候,能不能在外边再给我装个扶手?”说这话的周大爷在鹞儿胡同住了几十年,因为腿脚不好,走不远,平时又喜欢和老街坊在胡同里喝喝茶,聊聊天。这次改造,天桥街道特意计划在周大爷门前修一处居民会客厅,并且设计了石桌石凳,不怕风吹日晒。
据了解,天桥街道还计划在胡同内打造6处景观节点。景观节点栽种的绿植将全部选择早年间胡同内常见的植物,如茉莉、月季、石榴、葫芦、猫耳朵豆角等,再现老北京城南生活风貌。(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