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改革为契机,通过拆除腾退彻底清理“散乱污”企业——
按照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要求,大兴区2017年启动“散乱污”企业治理专项行动,明确了将“散乱污”企业治理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改革统筹起来,相互借力,通过“散乱污”企业治理减少拆除腾退阻力,通过拆除腾退彻底清理“散乱污”企业的工作思路。
2017年2月,大兴区“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工作全面启动,在完成市级任务386家基础上,自我加压,按照环保部提出的标准再次普查梳理,确定全年计划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104家,截止目前,已完成205家。
借助农地入市改革试点 集中连片清理“散乱污”企业
在大兴区2017年“散乱污”企业治理专项行动过程中,主要治理环保不达标、无证无照经营、违规经营、安全隐患严重的一般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企业。在清理整治中突出重点领域,以涉污染的生产经营单位为重点,特别是使用小煤炉或存在冒黑烟、粉尘无组织排放、扬尘以及污水不能达标排放的单位。同时,突出重点行业,以建材、包装印刷、家具制造等行业企业为疏解退出重点。
在治理方式上,借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改革正在推进的有利条件,全面推动黄村、西红门、旧宫镇等产业聚集区拆除腾退,集中连片清理“散乱污”企业,大力清退违法排污经营业态。
同时,针对不在拆除腾退区域的“散乱污”企业,制定了“六必清”标准,建立“散乱污”企业台账;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宣传相关政策,出具限期清退告知书,引导企业主动退出,对未按期退出的企业,通过联合执法实现“两断三清”,达到“永久不能恢复生产”的标准。
五年拆除腾退减少各类污染企业1.4万家
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最彻底的方式就是拆除腾退,按照“永久不可恢复生产”的工作标准,大兴区结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工作,以村级工业大院为重点,加快拆除腾退工作进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40个工业大院纳入了2017年农地入市改革试点工作,已经或正在启动拆除腾退工作。
工业大院、工业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上世纪80、90年代,根据当时推进工业化的需要,鼓励招商引资、自给自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党员带头、干部带头,各镇纷纷建设工业小区,特别是北部城乡结合部建成了一批工业大院,聚集了大量的“散乱污”企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大院、工业聚集区给城市面貌、地区环境和居民安全带来的巨大破坏和隐患,大兴区下决心进行彻底整治。
2013年开始,大兴区启动以清理工业大院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结合部改造,并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城乡结合部地区腾退低效闲置用地4.8万亩,减少各类污染企业1.4万家。
“不作为”、“乱作为”坚决问责
彻底铲除“散乱污”企业生存土壤
在专项治理行动中,大兴区多措并举破解难点,经信、环保、住建、工商、安监、消防等部门联动,结合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安全生产整治等专项执法工作,强力推动“散乱污”企业清理。同时,大兴区还发挥市场要素促整治,严格执行差别水价、电价等政策和排污费收费标准,促进企业升级改造。
此外,大兴区还建立了政府督导、部门督查、监察追责、舆论监督、社会投诉的立体监督机制,针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全方位的督促和检查,鼓励群众监督、媒体曝光,对于未按要求完成任务或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严肃问责,彻底铲除“散乱污”企业生存土壤。
拆除腾退地区低端产业彻底消失
“散乱污”企业治理实现“拆灰还绿”
目前,大兴区已编制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业发展研究》,正在研究各镇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通过科学整合集体土地资源,进一步挤压低端业态生存空间。拆除腾退的西红门、旧宫等产业聚集区,建设已初见成效,金融谷、星光影视园等高品质专业园区已对外开放,聚集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端业态,原有低端产业彻底消失,城乡结合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还绿方面,大兴区在拆除腾退项目启动之初,就预先谋划拆后土地的还绿和保护,在城乡结合部地区一片垃圾和废墟上建立了南海子公园。瀛海镇在工业大院拆除腾退后,总体布局即拆即绿,先后将京台高速两侧、兴亦路两侧、黄亦路两侧等重要大街的地块实现了拆灰还绿的高效转变。
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西红门镇、瀛海镇、黄村镇等地都采用了不同方式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比如,西红门镇进行建筑垃圾破碎处理的地块,总建筑面积约240万平方米,产生建筑垃圾150余万方。经现场处置,已生产成品骨料约60万方,成品骨料分为三种,分别为直径1厘米颗粒,直径0.3厘米颗粒及细砂。破碎企业自行消纳约35万方,主要用于回填道路、制作再生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