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峪长城抗战遗址纪念馆里的大刀。(邓伟 摄)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进行曲》慷慨激昂,让人听起来热血澎湃。这首战歌,唱出了长城抗战国民革命军第29军的英勇无畏。这场血战,五百壮士手持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武。日前,记者走进长城抗战发生地之一的遵化市侯家寨镇罗文峪村,感受那段烽火岁月。
驾车至罗文峪,山上的长城被绿树包围,三眼敌楼稍显残破,很有历史感。山脚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石碑,写有“罗文峪长城抗战遗址”几个大字。
张志广今年74岁,是遵化市长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长城抗战多年,这块石碑由他亲自设计。他介绍,石碑长2.9米、厚29厘米,底座高3.33米——代表着1933年3月在此发生的长城抗战,29军奋勇抗敌;三座石墩——代表着三座山脉之间两个重要长城关口罗文峪口和喜峰口,29军与遵化百姓在此和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几组颇具纪念意义的数字,让人们的思绪瞬间回到了1933年。
1933年1月,日军侵占山海关,悍然进犯长城沿线,长城抗战由此爆发。同年3月,日军攻占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大举进攻。国民革命军第29军一部在赵登禹、何基沣等指挥下,夜袭喜峰口日军,与敌激战,夺回喜峰口阵地。日军由喜峰口入侵不成,随即向遵化境内的罗文峪口、山楂峪口一带进攻。敌人深知如果占领了罗文峪一带诸口,则喜峰口左后方受到威胁,29军势必无法站脚,不战自退。因此,罗文峪一带诸口是敌我双方争夺的要地。
罗文峪,又称罗文峪口,与承德市兴隆县交界。传说,隋朝大将罗文曾驻守于此,故名“罗文峪”。侯家寨的长城盘旋于遵化北部崇山峻岭之上,除罗文峪外,还设有甘渣峪、蔡家峪、马蹄峪等关城8座、敌楼55座、烽火台32座。1933年,国民革命军在罗文峪一带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当年战士们利用长城作为掩体,与日军周旋、抗争。可以说,铜墙铁壁的长城代表了我们坚强的意志。”讲到此处,张志广老人眼眶泛红。为了收集更多的历史资料,他和乡镇工作人员一起到张家口、承德走访革命老党员,探寻长城抗战的历史史实。在罗文峪长城抗战陈列馆布置上,张志广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每一段史实、每一张照片的搭配都要经过反复推敲论证,力求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将罗文峪抗战那段历史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给世人。
罗文峪长城抗战陈列馆正对着石碑,馆内面积不大,但内容丰富。一把当年29军大刀队所用的大刀,被标为馆藏001号文物。
29军所使用的大刀,是传统的中国刀。这种刀,长近1米,长柄,宽刃,刀尖倾斜,体量重,十分有利于劈杀。这种刀与一般的刀不同,它的刀柄上缠绕着结实的布条,使用时容易用力;刀把儿较长,可以两只手同时握刀;刀柄下面的圆环,可系上红绸布,舞起来甚是威武。
张志广介绍,当年尽管武器装备远不如日军,但中国军队熟悉地形地势,同仇敌忾,“29军扬长避短,利用夜战、近战、奔袭战的优势,绕攻敌人,表现出中国抗日军人血性与勇气。”
29军及大刀队的英勇抗战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日军在长城沿线的进攻严重受挫。1937年,音乐家麦新以大刀队的事迹为原型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成为振奋民族精神、争取民族解放的号角,至今传唱不衰。
作为侯家寨的义务讲解员,张志广不仅自己讲,还十分耐心地培养年轻讲解员,“这些历史文化都是宝藏,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昔日硝烟弥关塞,如今栗花醉罗文。现在,长城两侧的山坡上,种满了板栗,每到采摘的季节,村里人忙着将板栗运到山下。村里还建起了民宿,闲置的农房有了用处,游客停留的时间长了,板栗和其他农副产品也有了更多销路。
采访接近尾声,记者沿土路攀爬登上敌台,这里可以触摸到敌台内外的弹孔痕迹,远眺依稀可见长城蜿蜒向前。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守护着中国,世代中国人守护着长城,共同铭记那段抗争的烽火岁月。(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