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白洋淀雁翎队:苇塘摆战场,专打鬼子兵
雁翎队在集结。(资料照片)
从北京西站登上京雄高铁,50分钟后到达雄安站。出站后,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映入眼帘,名为雁翎大街。
雁翎,多么有诗意的名字!沿着这条现代化大道直达白洋淀。这里传颂着一段惊心动魄又历久弥新的雁翎队抗日传奇。
细雨濛濛中,记者来到安新县大张庄村。80多年前,雁翎队正是从这个村萌芽和发起。
雁翎队的由来
1918年10月,槐泽民出生于安新县三台镇山西村一贫农家庭。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踏进白洋淀,无恶不作。槐泽民亲眼目睹日寇的暴行,恨之入骨。
1938年10月,中共安新县委将全县划分了几个大区,各区分设区党委和抗日武装斗争委员会,组建区游击小队,白洋淀东部十几个村庄划为三区(三区游击小队简称三小队)。20岁的槐泽民自愿加入了三小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三小队副指导员、指导员。
1939年秋,驻扎在安新县城的日本士兵欺负中国妇女,一名猎户愤然用猎枪打死了日本士兵后脱身。不久,日本侵略军伙同村霸强征渔税,又以“献铜、献铁,维持治安”为名,逼迫猎户交出土炮猎枪,企图遏制反日行动。
大抬杠是安装在小木船上打水禽用的一种大型土炮,一管能装200多粒铁砂,打出去一大片,百米之内杀伤力很大,是白洋淀猎户维持生计的重要工具。“收走这些土炮猎枪,就是断了猎户的口粮。”中共三区区委书记徐建等人立即赶到大张庄村,组织郭里口、王家寨一带的渔民和猎户召开抗日动员会。当场有30多人揭“杆”而起,自带渔叉、猎枪(枪排、大抬杠、火枪)和能快速出击的小木船(也叫鹰排),组成了一个班加入了三小队。他们从小就会使船凫水,用大抬杠打雁,更熟悉淀区每条沟壕河汊,加入三小队后,个个身手不凡。
1940年夏,中共安新县委将这个由猎户组成的班从三小队独立出来组建一支精干队伍,时任中共安新县委书记侯卓夫给这支队伍起名“雁翎队”——猎户平时下淀打猎时,为防止枪膛内火药受潮,要在火眼和枪口插上雁翎(大雁的羽毛又厚又防潮);所用船只往往排成“人”字划行,好像雁群飞翔。在茫茫白洋淀上,三
小队和雁翎队协同作战,屡建奇功。
“打埋伏”机智灵活
“1939年秋天,雁翎队伏击鬼子的木制大汽船。队员们埋伏在苇地里,待敌船进入伏击圈,20余个大抬杆一起开火,轰隆隆,轰隆隆,立刻硝烟弥漫。复仇的铁砂子打在鬼子身上,鬼子顿时鬼哭狼嚎,一共打死鬼子十几个,只剩一个扶舵的鬼子驾船逃跑了……”
“1943年5月,佟文祥、田坏水伪小队长带队乘小木船到大张庄村察堤。我们就研究怎么除掉他们,他们回来时有两条路可走,我们就兵分两路设伏在河道旁。我们等到下午4点钟,敌人来了,我就和战士们说,都准备好吧。同志们各个精神百倍,都把子弹推上枪膛,单等扣压扳机了。敌人的船一前一后进入伏击圈内,这时我说了声,打,同志们一起开火,子弹都射在敌人船上,战中我就喊,我们打的是田坏水,别的伪军不要还枪!顿时把田坏水打成肉泥烂酱了。另一条船逃跑了,我们就追击,这时另一路伏兵已截住了他们归路(哈哈),佟文祥还用大枪、手枪顽强抵抗呢!”
……
槐泽民的回忆录中,这样机智灵活的战斗场面有很多,闪耀着水上奇兵的光芒。
痛打敌人包运船
槐泽民曾对女儿槐巧萍讲,“最漂亮的一仗还数痛打敌人包运船。”
1943年秋,日寇租用三十多只包运船,在天津装上军用物资,准备通过津保航线运往保定,以支援其在太行山区的“扫荡”。雁翎队获悉这一情报,决定在津保航线的必经之地王家寨村伏击鬼子。
“黎明时分,雁翎队已埋伏在王家寨村和赵庄子之间的苇塘里。8时左右,包运船队开来,随着郑少臣一声枪响,战斗打响。毫无戒备的敌人慌忙还击,雁翎队队员跃上敌船,夺过敌人的机枪一阵猛扫,压倒了敌人。”槐泽民写到,这次战斗,我方牺牲3人,敌人死伤过半,缴获轻重机枪各一挺、步枪百余支和三十多只船的军用物资。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在槐泽民的回忆录中,记录了多篇反映雁翎队战斗的民谣。但是2002年槐泽民因病去世,会唱民谣的队员寥寥无几。记者在王家寨村见到了曾为雁翎队传递情报的儿童团团员、92岁的何小茂,他欣然演唱了被他称为雁翎队队歌的民谣《打包运船》。何小茂唱起歌来精神抖擞、乐观向上,那是白洋淀人骨子里的豁达和自豪。(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