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塞罕坝精神装扮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塞罕坝林场建场时,森林覆盖率不到12%,到2016年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80%。同期,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分别扩大了3.6倍和29.6倍,远远超出全国水平。55年时间,塞罕坝林场建成了面积达110多万亩的人工林,绵延数十公里,生长良好,效益显著。
在造林条件最艰苦的地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奇迹是在闯过一道道技术难关、经受住一次次考验之后发生的,是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换来的。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其艰难的生活环境,塞罕坝干部职工爬冰卧雪、顶风冒雨;三代员工不怨天尤人,无私奉献、接力传承;自己培育出“矮胖子”“大胡子”这样适应当地恶劣环境的苗木。
塞罕坝的绿色奇迹,来源于艰苦奋斗,坚持到底直至成功;来源于不服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来源于“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急功近利。从根本上说,“牢记使命”是贯穿“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的力量和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全国上下都很重视。我国生态保护修复任务仍十分繁重,尤其是西部地区还缺林少绿、生态脆弱,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塞罕坝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不是不可战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要久久为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工作任务,必须完成好。有塞罕坝奇迹作示范,生态文明建设就有必胜的信心。
为了“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良好生态环境,让我们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倪恒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