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沁润千年之城

日期:2024-08-28 09:35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对于爱书人来说,一座城市最迷人的气韵莫过于书香。在城市副中心,随着北京城市图书馆等一众“最美阅读空间”的落成,这座千年之城的书香气息愈加芬芳浓郁、沁人心脾。

  这些日子,循着书香,探访了通州大大小小的书店、图书馆,遇到了不少热爱看书、淘书、藏书,甚至自己写书的人。说起和书的缘分,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惊喜、抒发不尽的感慨。

  在这里写下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感受被书香浸润的独特生活滋味。

刘恩东和他“藏书”的锦熹大运河故事书店。

刘恩东和他“藏书”的锦熹大运河故事书店。(孙立新 摄

  哪儿都有美美的阅读空间

  “哗啦”一下,几本装帧精美的童书在干净的木桌上摊开,家住副中心临河里街道的赵旭东和女儿暖暖的亲子阅读时光在周日的午后开启。自打2023年底城市图书馆开门迎客,母女俩就成了这儿的常客。

  “闺女开学就上二年级了,识字量还得提高。我给她选了几本小学生必读的唐诗宋词,她自己选了最近特别偏爱的《谜语大全》。”母女俩共同选了一小摞书,一本本翻开阅读。“读书,就是我们一起攻克各种难关的时候。她阅读,我辅助,难懂的词句我来解释,她跟着学,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很有乐趣,也很有意义。”和女儿的共读时光,总能让赵旭东感觉到幸福和暖意。

  离家不远,氛围浓厚,这样的书香空间,在赵旭东看来弥足珍贵。“我小的时候,同学中也有很多爱看书的,但通州的书店没几家,想寻本好书,有时候得奔北京图书大厦。”赵旭东感慨,现在不光有城市图书馆,全区每个街乡镇都有了自己的图书馆,家门口的特色书店也一年比一年多。

  就在2023年,网文《“书香京城”路线图副中心篇》获得了不少书友转载。由运潮减河北部的宋庄到北运河南岸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佳作书局宋庄旗舰店、春风在书店、阅青山书店米开店、渊集书店、中国书店惠林路店等在地图上铺展开来,文末还列出了一张包括北国风书店、百草园书店在内的通州老城区书店推荐。很多爱书的网友跟评:“副中心越来越有书香气,我们看书的选择更多了。”

  “淘书”市集家门口也能逛

  从北京城市图书馆出发,沿着运河向西北行进约4公里,就是通州爱书人心目中的又一“圣殿”——具有百年历史的通州区图书馆。这家老牌图书馆有一点很特别,那就是有一支专业的“淘书”团队,淘来的书很多都跟运河文化史有关。

  工作人员展示了一本新淘来的古籍。覆盖在古籍外面的深蓝色函套已十分破旧,书名也磨损得难以辨认,藏在内部的是7本巴掌大小的橘黄色线装本,透着历史的厚重沧桑。

  “这本书是光绪年间的,叫《增补都门纪略》,是一本专门为外地来京的行旅客商提供京城生活指南的手册性书籍,作者杨静亭就是咱通州人。”图书馆运河文献资源中心副主任李鹏远将这本书的价值娓娓道来。

  运河文献资源中心前身是通州区图书馆“运河文库”,编辑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来岁,80后、90后是主力军,团队专门搜集和通州、运河有关的书籍史料,丰富馆藏,京城每年大大小小的书市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淘书也有诀窍,这些年大伙儿都练出来了,各有各的招儿。”团队成员郑婉君“晒”起了“淘书经”,“新书摊上,仅看书名和目录往往就能快速甄别,旧书摊就需要仔细翻阅、和老板唠嗑来寻找蛛丝马迹。原则就是依靠自己对通州、大运河的知识储备,对图书馆馆藏的掌握度来选书,不错过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好书!”

  “有一回图书馆馆长魏红帅带队去外省学习,偶然路过一个路边旧书摊,我们大伙儿不自觉地停下脚步翻阅了起来,没成想真挑中了一本,是馆藏中没有的。馆长二话不说,自掏腰包买了下来,以捐赠的形式给到图书馆,现在已经纳入收藏了。”郑婉君分享起一段趣事,“随手淘书,很有趣味,可以说已经成了图书馆人的‘职业病’。”

  不只是图书馆的专业团队,普通市民也有淘书的瘾。地坛书市、朝阳公园书市名气响当当,副中心也在探索着自己的“淘书”市集。2024年夏天,副中心首个古旧书市集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幕,近30家实体书店、出版机构设立了展位,不少爱书市民慕名而来。与此同时,社区亲子阅读季、京津冀红色报刊展、古旧书店发展研讨会等各类主题活动也将贯穿全年,让爱书人有了更多在副中心淘书的机会。

书香沁润千年之城

青少年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享受阅读时光。(杜智广 摄

  藏书人小店“大隐于市”

  看书,买书,淘书,继而藏书。通州的民间藏书爱好者也不在少数。

  梨园中街的锦熹大运河故事书店从外面看上去并不起眼,它隐藏在一片老小区底商中,寻访时险些错过。店主叫刘恩东,也是一名连环画创作者。和绝大部分书店不同,这家店陈列展示的很多都是他的个人藏书。

  “最近我正忙着创作《壮阔山河》连环画三部曲,分别为《浩浩昆仑》《浩荡黄河》和《滚滚长江》,现在构思的是长江这部分。”刘恩东走进他的办公室,只见案头散放着好几本和长江主题相关的图书。“每创作一本故事,前期我都会花几个月时间读书做功课。读完的书,就摆在我这100多平方米书店的书架上。现在书店架子上的大部分图书都是我的个人藏书,大家可以随意翻看。”

  话到此处,注意到书店的陈设——中心区是一个大大的玻璃柜,柜子里摆满了《大运河传奇》《十二生肖传奇》《丝绸之路传奇》等,全都是刘恩东原创的彩色故事连环画,四周则打造成了书架墙,各种主题的藏书摆得满满当当。有趣的是,这些书籍没有分类,就这么一本本并排摆放着,随手取来,有文史的、科幻的,也有古籍、小说……常有来副中心的游客行至此处,进来逛逛,翻阅时也会有此疑问,待询问后,便会听刘恩东讲起自己的藏书撰书故事。

  “我周一到周五的主要工作就是阅读。”刘恩东抚摸着案头的《大江大河全景手绘百科》,这也是他最近为创作而购入的众多新书之一,“为了创作,我会反复阅读,汇聚灵感,等到周末,我再来书店时,就会把沉淀好的思路集中输出。待到创作完毕,藏书不知不觉已经高高一摞了,我再把它们收拾整齐摆上书架,和更多的爱书人分享。这个过程还挺让人开心的。”

  写书人笔耕不辍记录家乡

  除了藏书,更有人把家乡写进书里。手头藏有一本《通州纪事》,其中集纳了不少通州以及运河相关的典故,颇具趣味性。作者王陆昕是个痴迷家乡历史文化的“老通州”。

  近日,一个大清早,在通州南大街的一处早点摊上见到了王陆昕。“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早起构思作品已成了王陆昕多年来的习惯,而经常溜达的南大街也是他笔下经常写到的一条通州老街。“明朝初年,南大街与北大街共同构成了通州旧城的南北中轴线,南大街有十八个半截胡同,至今仍在,历史很是悠久。”类似的文史掌故,王陆昕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这份热爱痴迷,要追溯到20年前。那会儿,搞文字工作的王陆昕赶时髦,成了摄影发烧友,经常走街串巷找摄影素材。“当时的通惠河上常漂着垃圾,通州没什么可拍的景。但有一天,迎着夕阳,我偶然拍到了一张很壮美的城市落日,才想通很多美是需要深入探寻的,从此越拍越着迷。”打那之后,王陆昕在走街串巷的同时,还把寻访到的当地故事记录下来,写成散文,文中有故事、有人物,也有鲜为人知的历史变迁。

  2019年王陆昕开了个自媒体号,专写关于通州的历史散文,“文思泉涌的时期,一年能写100多篇呢。”副中心少有人知的酒文化、特色小吃的渊源、地名的来头、名人的轶事都成了他的选题。

  2023年,王陆昕将自己10多年来的写作集纳成册,出版了《通州纪事》。“接下来我还想写一本《通天下》,走出京城,寻访外省市和通州、运河的历史关联,寻找出不为人知的故事。”(张佳琪)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