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通州”拍客见证家门口九年巨变 镜头里的副中心“生长图鉴”

日期:2025-05-27 09:36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这里距天安门20公里,与天津、河北交界,距离雄安新区1小时车程;这里多河富水,是北方不可多得的内陆水城,京杭大运河纵贯境内;这里拥有2200多年建置史,历史底蕴深厚……这里是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

  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古城通州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如今,整整九年过去了,家门口的变化到底有多大?请听几位“老通州”摄影爱好者的自述。

2009年,运河商务区所在地曾是上营棚户区。

2009年,运河商务区所在地曾是上营棚户区。(武政 摄

2024年5月,运河商务区繁华夜景。

2024年5月,运河商务区繁华夜景。(白志海 摄

2017年下半年,拆除中的东方化工厂。

2017年下半年,拆除中的东方化工厂。

城市绿心公园福泽景点。

城市绿心公园福泽景点。(郭建华 摄

2018年1月,搬迁之前的小圣庙村。

2018年1月,搬迁之前的小圣庙村。

北京艺术中心星轨。

北京艺术中心星轨。(孙立新 摄

2018年1月的潞城镇东夏园路口。

2018年1月的潞城镇东夏园路口。

如今,潞城镇东夏园路口已建起万象汇商场。

如今,潞城镇东夏园路口已建起万象汇商场。(黎振平 摄

镜头里的副中心“生长图鉴”

  郭建华

  真没想到,化工厂变身城市绿心

  我这双握了40年粉笔的手,退休后竟与相机结缘。过去九年,我挎着相机丈量通州的每寸土地,像给学生批改作业般细致。若问哪里最让我心潮澎湃?当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这座从化工厂废墟上涅槃的“城市绿肺”。

  这座公园就在大运河边上,比三个颐和园还要大呢!公园的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的东方化工厂。还记得早年间去梁各庄串亲戚,化工厂的酸味直往鼻子里钻,像撒了把陈年锈钉。厂区里昼夜燃烧的火炬,把天边都熏成了铁锈色。2017年厂子拆除时,我蹲在警戒线外,看着塔吊像啄木鸟般拆解着大烟囱,金属撕裂的轰鸣震得胸口发麻。当时哪能想到,这地方短短几年后竟成了鸟语花香的大公园!

  2020年9月,城市绿心建成了,我是第一批游客。镜头里,过去那些高大的烯烃生产装置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树的海洋。昔日东方化工厂的核心区,因为污染严重,现在是绿心生态保育核所在地,被一圈高高的栅栏围着,游人暂时进不去,但公园里的星型环路、二十四节气环、绿地、运动场,依然能玩一整天。

  绿心的生态环境真是没得挑。您看我拍的这几张图,是不是有点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一转眼,绿心建成快5年了,已经是副中心人气最旺的“拍鸟胜地”,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

镜头里的副中心“生长图鉴”

  孙立新

  咱家门口,建起了三大文化设施

  最得意的照片是哪张?我毫不犹豫地说,是这张星轨(见配图)。那个寒夜,我像钉子般“钉”在北京艺术中心的广场上,零下15℃的北风撕扯着双层羽绒服,三脚架微微打颤。虽然跟专业摄影师的作品比,这张照片并不完美,但对我而言,这凝固的星轨里藏着千钧重量。

  2023年12月27日建成开放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被誉为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建设它们之前,这里是小圣庙村所在地。作为小圣庙村的媳妇,我曾在逼仄的胡同里晾晒被褥,听老人们念叨“从前有座庙”。直到考古队掀开老宅地基,沉睡的小圣庙才重见天日。如今遗址躺在钢化玻璃下,被三大文化设施温柔环抱。我每次走到这里按下快门,仿佛都能听见历史与未来对话。

  最惊心动魄的是2024年初雪清晨。我在新家小区阳台瞥见天际泛起珊瑚红,抓起相机就往三大文化设施冲。结霜的台阶让我在剧院门前摔出三米远,下巴磕出血痕,却死死护住镜头。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将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染成琥珀色时,我知道自己又要收获一张满意的照片了。

  为啥这么拼呢?我和很多“老通州”摄影爱好者的回答一样:想用手中的镜头,把副中心的美好记录下来。

镜头里的副中心“生长图鉴”

  黎振平

  潞城蝶变,提起家乡我倍儿自豪

  我是土生土长的潞城镇七级村人。通州成为副中心以后,潞城镇的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六环路杨坨桥以东,过去有郝家府、辛安庄几个村子,是非常普通的京郊乡村,现在村子搬迁了,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成投用。清风路、清盛路、达济街……路名一个比一个好听,乡亲们都说,这儿是“新北京”,倍儿自豪。

  这几年,我的镜头常常聚焦“潞城新事”——通州三中升级为人大附中通州校区的首个开学季、丰字沟变身为镜河后出现的首个朝霞、考古队首次用洛阳铲探出“运河故道”泥沙……这些标志性新闻时刻,我都在现场,就像新闻记者一样。通州摄影圈儿里有这么一句话:潞城有啥新鲜事儿,老黎门儿清。这是大家对我的褒奖。一幅幅摄影作品背后,是我对家乡浓浓的爱。

  这些年,最让我兴奋的新闻是:考古人员在咱们潞城镇发现了一座古城——路县故城。专家表示,路县故城的发现,将通州城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也就是说,早在西汉初年,我的家乡就已设县。

  在电脑里,我把“潞城新事”照片单独整理成一个文件夹。我知道,这些新闻照片一定会越来越有价值。就像一位新闻记者朋友说的那样——当下的新闻,将来就是历史。

镜头里的副中心“生长图鉴”

  白志海

  五河交汇,再现大运河繁华盛景

  我接触摄影10多年了,但真正集中精力专题拍摄大运河,还是2016年以后的事儿。正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落户通州,让大运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五河交汇处的运河商务区,让我真切见证了令人惊叹的“副中心速度”。

  2015年夏天通州出现双彩虹,我站在东关大桥上往北拍摄五河交汇处,千荷泻露桥还没建成,画面中也看不到什么高楼;等到了第二年,大桥已经开始安装饰板,河岸上已经有至少5座高楼拔地而起……再瞧瞧现在,从东关大桥一直到五河交汇处,大运河西岸的高楼一个比一个漂亮,运河商务区的夜景尽显繁华,怪不得有人说这里是“小外滩”呢。

  东关大桥北侧的上营大桥,是我的“福地”。2019年10月3日早晨,我拍到了大运河通州城市段通航的第一条船;2021年6月26日,还是在这里,大运河通州段全线通航的第一条游船,也被我成功拍到。记忆的长河中,永不褪色的往往是某个瞬间。当我盯着游船上挥手欢呼的人群时,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漕运兴盛的年代,大运河上万舟骈集,古人和我注视的是同一脉运河水吧?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拍摄了8万多张与大运河通州段有关的照片,给作品集命名为《运河时空》。不信您看这张图,以大运河为纽带,河里有古香古色的游船,河岸有高楼大厦,远处还有造型别致的大桥,组合在一起,真的是古韵今风、古今同辉。(陈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