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协同助力复工复产提速增效
晁星
武清京滨工业园内,北京车企的众多供应商陆续复工;北京企业聚集的河北固安工业园,200余家企业全部复产……随着复工复产有序展开,京津冀不少工业园区正逐渐恢复往日忙碌。
防控不能松懈,经济社会也须持续发展。但是,复工复产之后人员流动、交互更加频繁,给防疫带来不小挑战。尤其是,京津冀山水相连,阡陌交通,人员、物资等往来十分密切。单就从燕郊到北京的跨省上班族来说,就有几十万之多。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严防严控的同时,保障复工通勤效率?破题关键,还在协同。三地从实际出发出台规定,互认“健康码”、互认“新三样”——单位介绍信、健康登记卡、出入通行证,努力做到全方位信息互通、机制互联,两手抓,两不误。实事求是,从严从细,协同应对,区域人员复工效率得到了最大限度提高。
有形的人流要管控、引导,无形的产业链也需疏解梗阻。六年来,随着一体化逐步推进,布局优化、发展错位、产业分工的局面正在三地形成。但这也决定了,一家工厂、一个车间,很可能关涉一整条产业链,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是,上下游企业分布在不同地区,疫情形势、地方政策又不尽相同,产业链同步复工复产难度不小。此前不少车企就曾因供应商迟迟无法复产,库存告急,一度面临停产。当此之时,上下游生产环节如何步调统一、有序复工,让原材料进得来,生产的产品出得去,是三地必须破解的课题,也是对京津冀协同功力的一次考验。
瓣瓣不同,但瓣瓣同心。数年时间,随着产业的优化调整,三地协作机制、经验也在不断积累,正是发挥优势的时候。眼下,三地已把产业链复工上的梗阻,纳入京津冀协同工作机制推动解决。北京主动找企业梳理需要配合其复工的供应商,“一店一策”逐一沟通解决;河北固安工业园区管委会成立了十几个工作组下沉到企业,着力帮扶、解决返岗难等问题;天津港联合沧州黄骅港开通“天天班海上快线”,提高船舶进出港效率……种种举措,是恢复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也是向外界展现京津冀产业链韧性的一个机会,对提升区域影响力、吸引力有所助益。当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深入梳理产业布局的过程,相关方面不妨进一步思考如何优化产业分工,提高区域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行进到第六个年头,迎来中期目标收官之年。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可以说是“期中卷”上的一道“附加题”。困难面前,必须协力同心,交上一份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