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地联审玉米新品种经受高温大风考验
近日,首个京津冀联审玉米新品种NK815进入成熟期,三地5万亩推广示范田预计总产量将达到4万吨。首个夏播玉米新品种成功示范推广,标志着京津冀种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对三地加速玉米品种换代、促进玉米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走进位于天津武清区大碱厂村的新品种玉米示范田内,整齐排列的玉米植株宛若绿色海洋,1000亩玉米地一眼望不到尽头。随手剥开一颗,玉米粒颗粒金黄、大而饱满,握在手上沉甸甸的。天津当地种植农户王钢表示,“今年夏天高温天气频发,不少大田玉米空秆、缺粒现象严重,甚至颗粒无收,但NK815则几乎未受影响。”
能够对高温天气如此耐受,离不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及其团队10年来对新品种的精心培育。赵久然介绍,NK815是在前代玉米品种通过杂交得到的新品种,相比它的前辈,它在应对华北恶劣天气的表现更加突出。“像京津冀地区经常出现的大风天,新品种可以说是极抗倒伏,目前5万亩示范田还未发生一例倒伏现象。其它方面如耐旱、耐高温等方面特点也很突出,各方面表现十分均衡。”
作为京津冀三地联审的第一个玉米新品种,NK815不仅仅在抗逆性方面表现突出,而且产量还十分可观。根据2017年小规模品种试种的数据显示,NK815每亩产量能达到860公斤,而2018年受高温天气影响,产量也将达到800公斤左右,待十月份成熟后,5万亩示范田预计总产量将达到4万吨。看到新品种玉米长势喜人,王钢直言,“一下子就有信心了,再加上2018年玉米普遍受天气影响严重,新品种玉米的销路根本不发愁。”
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副站长张连平介绍,NK815是2017年京津冀联合审定通过的首个夏玉米新品种,品种优良,淀粉含量超过高淀粉玉米标准,可做高淀粉特用玉米使用。2018年,京津冀三地种子部门分别在北京大兴、房山,天津武清、蓟州,河北廊坊等地示范推广5万亩,目前来看长势良好,明年还将继续在三地扩大推广种植面积。
据了解,京津冀主要农作物联审共推工作始于2015年,新品种通过一体化审定后就可以在三地同时应用推广。继2017年的新品种NK815之后,2018年又有“源丰10号”等6个玉米新品种和“津原97”等4个水稻新品种通过京津冀联合审定,未来将在三地推广种植。
“京津冀种业联审共推机制不仅实现了试验资源共享,缩短了试验审定时间,加快了优良品种的选育进程,同时也扩大了优势新品种的辐射效应,带动京津冀主要农作物品种布局优化,提高京津冀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三地农民增产增收。”张连平说。(孙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