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北县,大片光伏板产出了源源不断的绿电。(武殿森 摄)
张家口市张北县是“风的故乡、光的海洋”,全县风能年平均利用小时达3000小时,太阳能年平均利用小时达1700小时以上。近年来,张北通过做强“风光链”、补充“储能链”、延长“输送链”,努力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新高地,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如今,这里生产的新能源装备正在产出源源不断的绿电,点亮千家万户。
“智慧工厂”生产光伏板
9月9日,张北县电子信息科创园的海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热火朝天。在这座“智慧工厂”里,工人们站在电脑显示屏前进行“人机对话”,灵活自如的机械手臂正按照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
在这里,经过焊接、叠层、层压等11道工序的无缝对接,从原材料上线到光伏电池板下线,只需短短几分钟。
海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9月入驻张北,当年9月28日,张家口市第一块单晶硅光伏板成功下线,跑出了项目投产的加速度。
海泰新能生产的光伏板与众不同,是双面玻璃的,相较于单玻光伏板,光吸收更全面,电输出更稳定,发电效率高出30%。而且,其所生产的全系列太阳能光伏组件均通过了“绿色设计产品”评定,以及美、德、澳等国的国际认证,双玻光伏发电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百米级”风电叶片功率更大
不只是海泰新能,张北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各有高招。
在张北艾郎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厂区内,起重式天车将生产材料高效传送到地面,平衡车往来穿梭,将其运送到指定工作区域。1月底,华北地区首支百米级风电叶片在新厂区全新下线,立起来足有30多层楼高。生产大功率风电叶片,并不是简单意义上长度的增加,而是经过技术攻关、反复实验,将四腹板、钝尾缘、碳纤轻量化结构设计等全新工艺运用到这支“巨无霸”上,通过巧妙解决长度增加与重量增加的矛盾关系,让配套超大风机功率达到最优。
一支支“百米级”的风电叶片,叶片根部直径将近4米,但叶尖不过一张硬纸板的厚度。随着新产品全面实现量产,让张北迈入“风电革命”的新时代。
如今,张北正努力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新高地,随着一批高端装备、零部件制造项目落地,与艾郎风电、海泰新能等龙头企业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风电、光伏、运维装备制造产业链条。一大批成熟的新能源装备“张北造”项目正扩模提质、集聚发力。截至目前,张北新能源总装机规模已达1006万千瓦,位居河北省首位。
风光储输电量突破14亿千瓦时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实施,更多新能源技术在张北县验证并落地。
走进张北县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基地联合控制中心,运行班值长杨成东正紧盯着眼前的显示大屏,它们是基地的“千里眼”“顺风耳”。杨成东和同事全天候值守,通过它们实时监测全站发输变电设备状态,以及全站风速、出力等关键数据。此时已是中午12点,中央大屏幕上显示的是当日已向京津冀地区发送的绿电量。
2021年8月底,新能源组网系统及涉网性能试验在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基地完成,探索出了一条真实工况下研究新能源组网的新路径,进一步支撑新能源电源实现从并网到组网的技术跨越。如今,这个全国首家应用“新能源+储能+调相机”模式的新能源场站,集风电、光伏、储能装置和智能输电于一体的新能源综合性示范工程,已建有风电500兆瓦、光伏100兆瓦、电化学储能70兆瓦。
“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与人们用电的时间并不一定一致,所以,储能是新能源利用中关键的一环。我们在存储绿电上确有独到之处。”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党建部副主任梁立新说,“目前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发电量突破14亿千瓦时,依托张北柔直、张雄特高压等‘绿电高速公路’,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进入千家万户,点亮了北京的灯、照亮了雄安的夜。”(李如意 赵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