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革命者”的名义:彰显集体英雄主义的价值建构——以《悬崖之上》为例 (市社科院 王林生)

日期:2021-11-02 16:28    来源:市直机关团工委

分享:
字号:        

  电影《悬崖之上》把谍战电影再次推至媒体的聚光灯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谍战电影以悬疑、惊险见长,使观众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感受由情节的跌宕带来的观影刺激,以及电影所刻画的在黑暗中为信仰和光明而抗争的斗士的崇高精神。在延续谍战电影这一基本风格的同时,《悬崖之上》突破了以往谍战电影的叙事策略和价值建构,通过讲述“特工组任务小队”的秘密行动及其生死际遇,以“革命者”的名义,为我们构建起一种群像叙事模式。群像叙事之下,电影描绘出“特工组任务小队”这一集体的光辉形象。因此,集体英雄主义成为电影《悬崖之上》最为深层次的文化精神。

  英雄是电影中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的历史语境下,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成为世界影像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价值观,“美国队长”、“蜘蛛侠”等无不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这些影片(好莱坞经典影片)围绕个人英雄主义,或者至少是以个人为中心组织情节——这是好莱坞从创建伊始奉行至今的信条。”好莱坞电影不仅仅形成了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中心的表现形式,而且随着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的广为传播,个人英雄主义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其所宣扬的价值观已侵染到社会的多个领域。美国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有其文化的必然性,但是英雄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较为宽泛,在个人英雄主义之外,集体英雄主义一直是中式英雄观最典型的呈现。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其实不乏弘扬集体英雄主义的电影,如《狼牙山五壮士》(1958)、《地雷战》(1962)、《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激战无名川》(1975)、《南昌起义》(1981)、《开国大典》(1989)等。其实,“集体英雄主义”一直都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以家国为本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群体是真正的价值主体,主张群体的国家和民族责任,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如孔子在《论语》中主张的“泛爱众,而亲仁”,贾谊《治安策》中主张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构成了这种英雄观的底层逻辑,也是与西方张扬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根本区别。“革命是群众自己的事业,因而革命的英雄主义,必然是群众的英雄主义。”但由于受制于电影的市场化水平和电影意识,集体英雄主义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界定和认识,也没有成为电影表现的特色主题和备受推崇的价值观,更没有探索出此类电影的叙述方式和产业模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集体英雄主义在我国电影所构建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认同中,始终是一个若隐若现的存在。而正是这种模糊,使得我们未能从价值观构建的维度为中国电影设立明确的文化身份标识。

  电影《悬崖之上》的价值与意义恰在于它把集体英雄主义鲜明、直接地呈现了出来,构建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群像英雄叙事模式。在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中,“集体英雄主义”应是被着力重视和呈现的电影主题。其实从之前的《集结号》(2007)、《金陵十三钗》(2011)、《攀登者》(2019),到近期的《八佰》(2021)、《金刚川》(2021)、《一百零八》(2021),已经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这一价值观靠拢。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备受诟病之处在于不会讲故事,而其核心是未能在叙事背后传递一个普泛的价值观,而这一价值观才是电影的安身立命所在。“电影是市场,是产业,也是文化,是艺术,思想和价值观是电影的灵魂和根基,也是电影市场和电影产业发展的支撑……在喧嚣的市场化背景下,当下不少电影创作还浮于生活的表层,没有真正深入生活中寻找有内涵、有质感的故事。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活现实,不断提高电影创作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探寻人类精神世界,是中国电影美学当前应当坚持的方向。”这种价值观的传递不能是纯粹的宣教,必须在传递价值观与市场化形式之间达成一个完美的统一。因此,从电影史的角度,电影《悬崖之上》之所以能备受关注且取得市场成功,不在于电影刻画出了鲜活的“革命者”形象,而在于它试图在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在主流电影和商业电影的融合中,探索一条符合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市场化道路的价值观念及其叙事模式。

  我们在当代的电影中张扬和表现“集体英雄主义”,绝不仅仅是纯粹抵制和消解西方“个人英雄主义”或自由主义的价值观,而是在中国电影经历了40多年市场化改革之后,根植于中国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自觉开始进行电影自身价值体系的建构,即已市场化的中国电影不再把市场票房视为唯一的追求,而要“在极具质感的影像和叙事中呈现了动人心魄的思想、审美力量”,实现“寓教于乐”。但是,这种文化自觉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对民族劣根性的反思,“把民族传统文化中丑陋的东西示人”,而是明确了中国电影应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传递和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从这个层面而言,《悬崖之上》固然是在中国电影成功与失败的探索中找寻到了中国电影打动人心、赢得市场的主题模式,但它传递出的“集体英雄主义”却是中国电影与世界进行对话的一种必然选择,是一种历史性出场。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理应彰显中国电影特有的身份标识,理应在浩繁的内容题材中有意识地提炼和分化出可以反复讲述的主题和价值观念。“集体英雄主义”无疑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充满着空白的概念,对这一电影主题和价值观的讲述方式、审美特性、风格特点等还有待从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探索。《悬崖之上》以“革命者”的名义,以对立式的叙事方式,塑造出彰显“集体英雄主义”的群像图谱,为中国电影自身价值体系的建构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