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是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巴金小说《团圆》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部红色经典电影。观影后,我油然生出巨大的敬仰之情,千千万万英雄儿女不计生死,保家卫国,将热血抛洒在战场上,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在新时代重温这样的红色影片,不仅能感悟真实历史,激发爱国热情,更能激励我们不忘先烈遗志,继续向前奋进。
厚植爱国情怀
影片一开场便将观众带入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抗美援朝战场,志愿军受伤的不计其数,但以王成为代表的战士们伤病未愈,便争相向上级首长申请出兵作战,小战士被首长拒绝后闷闷不乐的神情、相互之间讨论如何能快速上战场打敌人,这些都体现了英勇顽强的抗美援朝精神。影片高潮是王成冲上战场和壮烈牺牲的部分,因战场形势需要,王成所在的志愿军部队必须坚守一座无名高地。由于敌军三番五次的轰炸,此高地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络,王成勇敢地担负起与指挥部重建联系的任务。当惨烈的战斗进行到只剩王成一个人时,敌军从四面八方蜂拥而上,他一边用所剩无几的弹药射杀敌军,一边通过战地话筒向指挥部喊道:“敌人已把我包围,不用顾我,为了胜利,立即向我开炮!”说完,王成跨出战壕,从容不迫,手持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一幕激动人心,令人肃然起敬,充分展现了革命战士孤胆作战、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这正是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感受崇高之美
在美学理论中,“崇高”是一种审美对象性质。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随着战场上的各种声音沉寂下来,磅礴大气的背景音乐逐渐增强,使场景具有史诗般的雄壮之感。此时,手持爆破筒越出战壕的王成挺身站立,在他背后射出了万丈霞光,对王成的脸部特写更展示出他视死如归的神情。虽然是黑白影片,但我们静下心来欣赏,能从影片中多次感悟到这种崇高的力量。影片在开场并没有表现被残酷战争破坏的朝鲜,反而以近两分钟的缓慢镜头展示了朝鲜在暮春时节的优美风光:群山叠峦,江水潺潺,盛放的花朵遍布山野。导演有意识地将优美的风景镜头穿插于残酷的战争中,并结合主人公的视角与心境,表达了战士们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可以说,影片有意识地将战争的残酷性降到最低,突出自然风景,这种崇高美学让我们得以静心去感悟英雄的力量。
传承英烈精神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英雄儿女》中,王成、王芳以及其他革命战士都是舍身为己的英雄,这种英烈精神代代传承、经久不衰。在中印边境冲突牺牲的士兵里,18岁的陈祥榕写下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样感人肺腑的句子。在他们身上闪现着当年抗美援朝中为国牺牲的王成等人的影子,展现出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诚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革命战争时期,无数英烈坚守在战斗一线,誓与阵地共存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大批时代楷模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将毕生精力献给建设祖国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涌现出“排雷英雄”杜富国、“守岛英雄”王继才等一大批敬业奉献的先进人物。《英雄儿女》之所以能穿越历史长河,经久不衰,最重要的便是贯穿其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过时。在今天,我们也要努力传承英烈精神,肩负使命,以英雄为标杆,汇聚起磅礴力量。
经典红色电影《英雄儿女》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不朽杰作,首映至今从未褪色。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矢志奋斗、努力奔跑,在艰苦奋斗中坚定信念、磨砺意志,将实干进行到底,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国家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