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爱得深沉——浅析电影《周恩来》 (市委老干部局 张丽鑫)

日期:2021-11-03 10:53    来源:市直机关团工委

分享:
字号:        

  周恩来,这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每每提起,都会让人心中涌起难以抑制的崇敬和深情。作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领袖人物传记电影,《周恩来》以无中心事件的散点结构,运用时空交错的手法,以人带事,以情推势。这种散点开花、时空交错的历史讲述方式,难度在于对典型片段的恰当筛选和精妙衔接。影片导演丁荫楠沿用了他诗意的风格,把感情和思绪的变化作为推动情节的关键点,使历史画面在更具情绪渲染力和主观色彩的呈现中徐徐展开,更加深刻动人。

  一、以个人情感的交错与碰撞,激发共鸣

  影片在典型事件的选取上颇为用心,留下了最动人、最能引发共鸣的部分,碎片化的典型事件,堆叠出真实的厚重历史,也烘托出总理的情感变化,凸显了总理的人格力量。

  1、忍与怒交织

  身处动荡的“文革”时期,面对林彪及江青集团的打压排挤,周总理相忍为国,苦撑危局,秘密转移贺龙,劝说陈毅检讨,满足江青的无理需求,这些隐忍都是特殊时期顾全大局的无奈之举。而面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危害的时刻,极少动怒的总理以怒博弈、不再隐忍。片中有三次总理生气的场景,一次是在批判陈毅大会上,一次是在敦促鞍钢恢复生产时,还有一次是在得知烈士后代孙维世惨遭迫害未留骨灰时,为了保护各界英才、确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周总理鞠躬尽瘁,而这愤怒的背后也有痛心的无奈。

  2、柔与刚并存

  总理性格温和、风度儒雅,无论接待外宾还是对待身边工作人员,都是彬彬有礼、亲切有加。除了性格的柔,病中的总理身体柔弱,常感“没有力气”,有着无法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事的无力感。但是柔弱的外在下,是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林彪反革命集团叛逃的“九一三”事件中,周恩来在毛主席的支持下,力挽狂澜,稳定局势,出色有力地指挥了这场斗争。 

  3、严与爱同行

  周总理特别注重家风家规,严格教育晚辈不搞特殊、不享特权,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片中提到的晚辈侄儿周尔辉和侄女周秉建,都是在伯伯周恩来的教导下,放弃留京或参军的机会,分别回淮安建设家乡、扎根内蒙建设边疆。严于律己、大公无私的周恩来同志把满腔的爱和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到了国家和人民身上。片中邢台地震的现场,总理用朴实的话关怀问切、用温暖的手抚慰人心。他对身边工作人员也是厚爱有加,即使病痛缠身,也不忘向人民大会堂电梯内的服务人员寒暄致意,不愿让多年的理发师傅看到自己病重模样,怕他担心,这些细节的刻画都体现了总理深深的爱与博大的胸怀。

  二、借艺术演绎的塑形与传神,重现历史

  片中饰演周总理的演员,是在《大河奔流》中成功塑造中国银幕首个周恩来形象的特型演员王铁成。一辈子只演一个角色的王铁成塑造的晚年周总理的形象,可以说,达到了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

  从外在的“形”上看,为了接近总理逝世前的体重,王铁成“八个月不知粮食味儿”,减重30斤,他研究总理走路形态,揣摩总理发音特点,甚至将拍摄过程中经历的一场严重车祸视为上天的馈赠,受伤后的孱弱使他更接近总理晚年病重、心力憔悴的形象。影片的服化道也颇为用心,力求还原写实,为表演的“形似”加码添彩。

  求形易,传神难。从内在的“神”上看,王铁成深入到了周恩来丰富而广阔的内心世界,细腻地刻画了周恩来的情感神韵,彰显了人格魅力。在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上,他一边随着迎宾曲欢快的节奏鼓掌环视,一边拖着病体迈着沉重的步伐,面对热情激动的各界代表,他深邃的眼神饱含深情,也展露了百感交集的内心,表演令人动容;在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上,周总理隔着走廊连续三声呼喊贺龙夫人“薛明”,人未见、声先至,沉重的步伐跟不上急切的心情,沙哑而颤抖的嗓音、凝重而无力的神态,生动演绎了总理因未能保护好老战友、无法改变时局而痛心无奈的复杂情绪。

  三、凭表现手法的结合与对比,深化立意

  1、回忆与现实的交替融合

  影片大胆选用了矛盾集中的“文革”时期作为主时空,同时穿插了南昌起义、红军长征等历史片段,衔接顺畅自然,且寓意深刻。回忆片段既再现了历史,也展现了总理的内心世界。影片一开始,周恩来帮助贺龙转移后,陷入了回忆,两声枪响将人们的视线拉回了四十年前的南昌起义,当年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功勋竟落得如此下场,展现了周总理深深的痛心与难过;在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影片插入了周总理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给夫人邓颖超写信的回忆片段,温馨感人的背后,也彰显了周总理主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美好期望。

  2、艺术与写实的有机结合

  影片导演丁荫楠对再现历史真实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片中有大量的实景拍摄,如中南海西花厅、人民大会堂、305医院等,为影片增加了不少文献价值。总理穿过的中山装、贺龙同志的骨灰盒都是原物呈现,悼念贺龙的群众演员也都是当年八路军120师的老战友。这些写实的记录,增添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与厚重感。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全片以低照亮的光影构成,描绘了那个年代的苍茫与晦暗,在个别回忆片段中突出了火光的元素,用象征手法打造了深深的无力感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望。影片运用留白手法和细节刻画,突出重点词句、神态动作,无声的镜头下,总理与邢台地震灾民一同吃饭,取一小块窝头将已喝完的粥碗刮拭一圈塞进嘴里,与民同甘苦、朴素节俭的形象刻入了观众心里。

  3、画面与情感的高度契合

  影片拍摄的视角大多选取的是周总理的第一视角,片中第一个镜头就是周总理坐在车内,透过车窗的缝隙,看到的是用虚焦镜头展现的满墙的大字报和满街的红袖标,车外甚嚣尘上的口号声,让车内这位共和国的奠基者,好像第一次对这块熟悉热爱的土地有了陌生感,也暗示了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模糊不清。影片的背景音乐也是随着总理主观情绪的跌宕而起伏变化,压抑低沉的主调旋律衬托了这个时期总理独撑危局的憔悴和沉重,在情感的烘托与结合上,精妙深刻。

  这部影片以直面历史的勇气和宽阔的视野,充分展现了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与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印象和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总理对祖国和人民爱得深沉,导演对艺术和专业爱得深沉,演员对总理和职业爱得深沉,故而影片浓厚的爱的情怀,通过宏伟的历史事件、真实的细节刻画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呈现,精准传递到了每一位观众心中,生根发芽,开出了温暖的果实。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