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革命者》影评 (北京日报社 王金跃)

日期:2021-11-03 10:52    来源:市直机关团工委

分享:
字号:        

  《革命者》自7月1日公映以来,好评如潮。影片通过多维度交叉剪辑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高瞻远瞩的胸襟和视野,以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中国电影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革命者》一开始,是一段黑白的影像。1983年,一个风雨交加的时刻,在万安公墓,沉睡多年的李大钊墓碑重见天日,随后,墓碑上的字被红色墨汁重新书写,预示着影片随后悲怆沉郁的叙事风格。

  影片的叙事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李大钊被捕行刑前38小时的倒计时来推进情节,让影片的紧张感逐渐升级;另一部分,则以张学良、报童阿晨、地下工作者庆子、街头小偷徐三、蒋介石、陈独秀、毛泽东以及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八个人物的视角,从八个侧面展现了李大钊先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两种叙事有序地穿插编织,多点散射,让人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真实可信的李大钊形象。这在之前的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见。

  在人物的塑造上,影片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不拘泥于细节,而充分是发挥艺术的想象力,让李大钊这个银幕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主演张颂文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李大钊银幕形象。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李大钊这个名字,但留下来的李大钊照片和影像资料很少,如何塑造,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张颂文不负众望。首先,在外形上尽可能接近李大钊本人,不管是稍显凌乱的胡子,平静中蕴含着的坚定眼神以及平头造型,都非常精准;其次,张颂文从细节设计和形体动作入手,演出了李大钊作为一位革命者的气度和从容。片中有一场审讯李大钊的戏,不管反动派如何嚣张跋扈,他就是闭口不言,只有在听到战友牺牲的消息时,他才睁开了眼睛,脸上有一丝痛苦的表情掠过。这种“静”的表演方式,跟以往银幕上慷慨激昂的革命者形象非常不同,是对以往革命题材电影美学的一个补充。

  在张颂文饰演的李大钊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可以归纳为:李大钊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于中国共产党信仰的无限坚定,对于劳苦大众的无限怜悯,对“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天下”的无限笃定,以及他将个人生命置之度外的那份从容和淡定。

  影片还塑造了多位不同以往的历史人物形象。比如李易峰饰演的毛泽东,眉宇间英姿勃发,非常有神韵。毛泽东跟李大钊在北京景山公园山上的戏,是两位伟人之间对于中国未来命运前途的一次前瞻,也是两人对中国革命事业的一次薪火相传。韩庚在片中扮演的蒋介石,阴郁执拗,他的内心戏更多通过面部表情和手上的小动作展现出来,再加上戏院里台上大戏的渲染,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蒋介石内心里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制作上,《革命者》也是可圈可点。首先是剪辑。影片中出场人物众多,两种叙事方式交叉进行,稍微一凌乱,可能连故事都讲不清楚。这里面,除了导演徐展雄对于故事胸有成竹外,剪辑师的技术水准和美学观念也功不可没。

  其次是摄影。本片影像色彩凝重斑斓,主色调是红色、墨绿色和黑色,经过调色后,这些色彩组合在一起,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除了影片中各种挥舞的红旗,李大钊院子里的一颗白玉兰树也让人印象深刻,灰色的四合院和白色的花朵组合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李大钊的北京大学教授的身份。“一切景语皆情语”,《革命者》的创作者深谙这一点。

  相比以往众多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革命者》更像是一曲狂飙突进、气势恢宏的摇滚史诗,时而摧古拉朽,时而平静如水。影片前面,几千工人躺在铁轨上,一排一排向后倒去,他们头上的射灯营造了极强的视觉效果,让人感受到了工人阶级团结后的强大力量。这种画面造型能力,将写实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影片后面,李大钊先生挥舞红旗的画面,从一个俯视的角度拍摄,非常独特,观众仿佛能够听见李大钊的呐喊声,让人热血澎湃。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革命者》用独特的叙事、抒情的音乐、精彩的表演和庄重大气的视觉影像,不但给中国电影留下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李大钊形象,还给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创作带来了一场不小的“美学革命”。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