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上的来客》是由我国第一位赫哲族剧作家乌·白辛创作、著名导演赵心水指导于1963 年上映的电影。电影在表现边防部队与匪徒特务斗争的同时,既体现了惊险电影题材情节曲折的特点,又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以真假古兰丹姆与边防侦查员阿米尔的关系为中心悬念,引人入胜地描写了边防军民团结一心、与匪徒特务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与此同时,影片很好地运用了镜头画面与音乐等视听手段,再现了我国西北边疆的绮丽风光、边防军民鱼水一家亲以及塔吉克族人民的风土人情。这种把惊险情节和抒情调子融为一体的艺术呈现手法,丰富和发展了电影创作的途径与做法,是我国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
一、恰如其分的电影配乐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首出色的主题歌,它在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出现了三次,每次都呈现着不同的含义,对人物故事的阐述、情节的进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三次互相对比呼应,各尽其妙。
第一次出现是在战士阿米尔回忆过去时出现的,歌声代替了语言,唱出了他和古兰丹姆青梅竹马的情谊,唱出了他们被迫分离的苦痛。
第二次出现是在杨排长和阿米尔一起放羊时,发现新娘子古兰丹姆朝冰峰走去后,杨排长有意让阿米尔唱的。这支歌是阿米尔和古兰丹姆的心声与暗号,但此时阿米尔的歌声却丝毫未打动古兰丹姆。古兰丹姆地无动于衷,让高度警惕的杨排长开始怀疑古兰丹姆身份的真假。在这里人们在歌声中知道了许多,想到了许多,感觉到一种谜底就要被揭穿的紧张,意识到将要面临的激烈的搏斗。
第三次出现同样是杨排长安排阿米尔唱的,这一次,真古兰丹姆突然眸子一亮,心头一紧,因为歌声把她带回了过去,她随着歌声轻轻哼唱,猛然抬头打开窗户,看到院中唱歌的正是自己阔别八年的挚友阿米尔时,她激动万分,不顾一切地冲向阿米尔。至此,真古兰丹姆的身份也就确认,他们最终通过对歌找到了彼此的幸福。
二、立体饱满、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冰山上的来客》人物,无论主次每个角色都是一个饱满立体的形象。人物不是非善即恶的,而是都有着自己真实的个性。
阿米尔,是一名战士也是一个少年,他心中虽然有军纪但是也有柔情,在假古兰丹姆的亲近下,他无法保持绝对清醒的态度,以至于遭受蒙蔽,真假难辨。观众也会体验到他的纠结、痛苦,产生情感共鸣。即使是作为配角的三班长,其形象也非常饱满。他并不是一直都站在通晓一切的角度上的,相反,他倔强甚至执拗,在误会阿米尔与假古兰丹姆后,直言不讳、不留情面指责阿米尔,时时刻刻提醒阿米尔自己的军人的身份,展现出一种孩童般的稚气与骄傲。
丰满和立体的反面人物更易反衬出正面人物的光辉。如假的古兰丹姆.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热情美丽同时又敢爱敢恨的普通女孩,但事实上是匪首热力普安排潜伏下来的女特务,敢想敢干,脑筋灵活。她先利用普通少数民族民众身份进入解放区内部,偶然了发现更有利用价值也更好利用的解放军战士阿米尔,她随即转移目标,多次利用之前所了解到的往事接近阿米尔,即使在受到阿米尔的回避和明确的拒绝后,也毫不退缩。当真正的古兰丹姆出现时,她也不慌不忙,率先指证对方是假的,先发制人。这样一个果决机敏的反面人物其实对于正面形象—杨排长的塑造很有帮助,毕竟棋逢对手,故事才悬念迭出。
在电影中最令人瞩目的还是着墨最多的杨排长。杨排长在电影中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人”。黑格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 首先,杨排长是一位解放军军人。他看见新战友阿米尔的到来热烈欢迎,没有一丝领导架子。其次,当假的古兰丹姆前去接近阿米尔的时候,他没有批评阿米尔,而是思考如何妥善处理在这件事,避免发生军民矛盾。最后,在智擒匪首热力普时,他沉着冷静,暗渡陈仓设计好包围圈,将计就计利用阿曼巴依请君入瓮,在整个事情的实施过程中,杨排长云淡风轻、沉着有序,最终大获全胜。
《冰山上的来客》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一反传统模式,反映了当时电影观念的巨大转折。时至今日,这部影片还是被屡屡提及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所洋溢的人类的共通情感--爱情。如今已是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反战反特题材开始出现新特征新趋势,但是情感是永恒的,《冰山上的来客》传达出的感动、喜悦以及希望,依然如雪域高原上肆意绽放的花儿一样,红得像火,耀眼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