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前的1921年,一群爱国青年相聚上海,担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冲破重重阻碍,创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个世纪以后,电影《1921》带我们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用光影重现有志爱国青年、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群像,点燃中国青年的热血。
“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这是来自100年前中国青年陈独秀的呐喊。在电影《1921》中,可以看到有众多如陈独秀先生一样的中国青年,将自己的理想跟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谋划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中华民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这副优美恢弘的对联,是革命先辈董必武所著,它描写的是中共一大的生动画面。今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在浓厚的红色氛围中观看《1921》,更是让我热血澎湃。跟随剧情的发展回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起点,我会禁不住思考:作为中国青年,如果我们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份,是否有勇气像他们一样,担起历史赋予青年的使命?
“我们的使命,将将开始”这是在电影《1921》中,身处狱中的陈独秀先生发出的豪迈誓言,也宣告了那个时代一群有志青年历史使命的开启。电影《1921》中的角色,平均年龄是28岁,未到而立之年,正值一生中热血沸腾、无所畏惧的年纪。这样一群爱国青年,在风起云涌的上海滩,点燃革命之火,成为时代主角。电影中用大量的镜头展现了年轻革命者们的青春力量,在慷慨激昂的演讲中,唤起中国人民的那一团火,在他们心中种下革命的种子;在工人罢工运动中,展现出永不妥协、抗争到底的魄力;在激烈的抗争中,展现了不怕牺牲、敢于战斗的勇气。这种青春的力量,透过大银幕传递出来。先辈们身上的意气风发的青春朝气扑面而来,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影片中一帧帧画面,一句句宣言,让我仿若身临其境,随着情节的递进,在我的心中也燃起了奋斗的火种。
坚定的理想信念,让这部电影充满力量感。1921年的中国,延续千年的封建制度仅仅被推翻10年,封建残余势力犹在,政局动荡,各方势力都在探索最适合中国的道路。那时候,年轻的李大钊、陈独秀等有志之士把马克思主义带入了中国,犹如一声惊雷,在当时的中国激起了阵阵波澜,唤醒了越来越多处于迷茫甚至沉睡中的中国人。随着《新青年》等刊物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聚集在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下,建立民主政权的理想信念在广大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愈发坚定。于是,在激荡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时代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理想信念终于有了阵地和堡垒。电影中刚毅的眼神、激昂的呐喊、坚定的口号,无不传递着耀眼的理想之光,信念之火。除此之外,影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也可以以小见大地反映出这种对理想的坚守。比如电影中有一个桥段,李达不顾跟踪风险,赶往印刷厂改掉错误的翻译,坚决地要把原本翻译的“百姓”改为“人民”。李达给出的理由很简单,“百姓”是泛指,“人民”是主人。一百年来,正是革命先辈坚守“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理想信念,才创造了如今繁荣富强的中国。
勇于斗争的精神,让观众与电影表演共情。1921年的上海,租界林立,局势剑拔弩张,电影的故事情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所以从一开始,电影的节奏是紧张刺激的,其中不乏紧凑的追赶、激烈的打斗以及谍战、游行示威和战争的场面,正是这些充满热血碰撞的场面,把风云激荡的1921年刻画得淋漓极致,让电影的张力大大加强,画面强烈的压迫感,使观众对历史节点上的事件脱离书本的刻板印象,和电影情节一起鲜活的刻印在心中。电影中激烈的斗争场面,也向观众传达了:革命从来都不是靠温良恭俭让取得胜利,流血和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倍加珍惜今日稳定、繁荣的中国,当代青年也更应志存高远,砥砺奋进。
100年前,李大钊先生曾寄语中国青年:“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100年过去了,这样的话语依然言犹在耳,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奋勇向前。由此可见,时间也许会改变时代的面貌,却改变不了青春代表着力量和希望的底色。
在今年的建党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表达了对中国青年的深情寄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确,每个时代的青年,都需要承担不一样的历史使命,不变的是那一份敢于担当 、勇往直前的朝气与活力。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也应该像《1921》的先行者一样,大阔步走在时代前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一份光,发一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