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常给予我们许多值得思索和玩味的东西。”导演翟俊杰在本片《导演艺术总结》中写道。作为一部以“改革开放”为重要背景的电影,《共和国不会忘记》的创作面临着多重审视,如此宏大的片名会以何种角度切入,又将代表谁的声音,表达何种主题,这都是导演创作之初思虑着的问题。
从成片中我们看到,导演在这种挣扎里试图摒弃宏大的叙事与全景的视角,而仅以“田耕”这一钢铁企业的领导者为切入,以充满悲剧意识的书写方式,展现特定的历史转型期,田耕等人的迷茫、挣扎与前仆后继。虽然在内容上仍存在矛盾与缺憾之处,但全片通过营造“悲剧情境”,塑造“悲剧人物”,描摹“悲剧情感”等方式,传递出浓浓的悲剧意识,最终还是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思考以及历史阵痛的情感弥合。本文就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拆论《共和国不会忘记》一片中悲剧意识的形成。
一、历史、理想与物质的困境交错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文化乃至伦理规范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历史的困境使得华钢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四千户职工心灰意冷,工厂面临分崩离析,官僚本位主义亟待解决,主人公田耕临危受命,要带领人们走出这种困境。
影片的故事在画外音中徐徐展开——“历史告诉我们,科学使人受益无穷,而奇迹之后却往往是一片空白。”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一方面要顺应这种“奇迹”的剧变,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临着与历史错位的失落与“空白”,这种复杂且庞大的叙事背景就构建了本片中的悲剧底色。所有的人物、情感、理想与关系都要在“空白”的历史困境中反复挣扎,却又终将被新的时代洪流所淹没。
历史的困境带来物质的困境,同样也是理想的困境。职工崔福林一心想要留在华钢,为祖国的钢铁事业奋斗终身,然而却面临着与妻儿四年的别离之苦,而惨淡的现实与物质的匮乏也让他失去了追逐理想的话语。
崔福林的理想正是四千户华钢职工的理想,也是上世纪80年代千万工人们的理想。“这辈子,我只会打铁”,但在惨淡的困境前,他们的“铁水”却只能熄灭。
钢铁园背面的山坡上立满了“华钢建设者”的墓坟,崔福林离开华钢的那天,在父亲的碑前大声痛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数的人们背井离乡扛起建设的重任,而当时代更迭,跟不上改革步伐的人们却只能再次踏上归途,寻找新的家园,留下的只有失落的理想和身后那片烟雨濛濛。
二、迷茫、牺牲、漂泊的人物命运
在历史、物质与理想的困境交错下,本片还塑造了“迷茫”的田耕、“牺牲”的江静雯与“漂泊”的蓝雨濛等一系列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这些人物或因性格使然,或因历史必然,或因巧合突然,始终无法逃脱个体命运的悲剧走向。
主角田耕,并非改革片中典型式的英雄人物,他肩负使命,但却手段霸道,甚至自私专制,挤走好友仲天文时连妻子都觉得他“狠”。而这样一个为了华钢大刀阔斧鞠躬尽瘁的人物,在本片中最终也未能留下辉煌的壮举,因为他的“失误”,华钢欠下了3.5亿美元的外债,只有靠后来人的不懈努力去偿还。结尾处,他自嘲自己只是一个留下了骂名,一个欠下了同志情、儿女情、夫妻情的垂垂老人罢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像田耕这样历史的开拓者,无法在历史中留名,虽以国家利益为一生追逐,但却始终一无所获,与他的固执相比,他的“迷茫”与“困惑”更加显现,十分具有悲壮色彩。
田耕的妻子江静雯为了丈夫,割舍了自己的音乐梦,只有在静默无人的空房间里,只有在私予女儿的信件里,她才能以一架旧钢琴聊慰自己被牺牲的梦想。工程师蓝雨濛因为老板的专制,无法承认对同事冯璐的情感,而当他终于可以坦诚面对时,却得知对方已订婚的消息。
人物的悲剧性,是电影悲剧意识的内核,电影中的人物或委曲求全,或负隅抵抗,但却始终没能逃脱掉宿命的囚牢。
三、亲情、友情与爱情的难以愈合
难以愈合的亲情,无法始终的友情,不能碰触的爱情,片中充满了复杂且悲剧的情感关系。
女儿媛媛因为父亲只顾“建设”不顾家庭的专制选择不辞而别;仲天文被田耕有意设计,最终另觅他处;冯璐与蓝雨濛的爱情也在摇摆与纠结中遗憾错过。这些情感关系最终都指向失落,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这种失落并非只是一个结局的设定,用以表明悲剧的意味。它们最终都以充满情绪的镜头或段落展现,加重了这些情感交织的复杂性和宿命感。长大的媛媛在机场受捧鲜花沉默地迎接老去的父亲,仲天文在独白中表达“我的老大哥,假使良心使我必须在其中做个选择,我宁肯是个失败者,真诚地祝愿你是正确的”,蓝雨濛真情地向爱人告白,但看到冯璐手上的订婚戒指后,两人只能用大口地吞咽西餐来埋藏心底的苦楚。片中种种情与爱的失落并非是由于情爱的消逝造成的,而是在爱而不可得,想却不能达的自我牺牲中成全了“背景故事”的发生,历史的尺度最终战胜了道德的尺度,这样的设计再次强化了本片的悲剧意识。
某种程度上,《共和国不会忘记》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不可否认的是,本片突破了90年代以前改革片的窠臼,没有只对改革路上“人人皆不会忘记”的伟大成就进行一味的重复,而是以充满悲剧意识的书写方式,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改革时期被时代的浪潮所湮没的建设者们,以“共和国不会忘记”的全新视角,唤醒了我们对于历史的觉察和反思,弥合了那些遗落在建设路上孤独前行着的人们的钢铁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