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守岛人》,根据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的真实故事改编,在讲述两位守岛人32年坚守黄海前哨开山岛的感人事迹的同时,展现了在时代的变迁中,王继才家庭几代人始终不变的爱国奉献精神。导演通过出色的人物塑造、叙事结构等讲述方式和富有生活气息的镜头语言为观众还原了主人公夫妇相濡以沫,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的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一、精准丰富的人物塑造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守32年远非一人所能完成,影片围绕着守岛人王继才、王仕花为主线,为观众还原了支持、陪伴守岛人的“守护者”小宝、小豆子、王部长、“摆渡人”包师父等角色。导演通过对这些人物的鲜活刻画,加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也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1、王继才
影片开篇的一场戏,台风白鹿过境,暴风骤雨侵袭着一个破败不堪的小屋,蓬头垢面的王继才独自一人,顶着大风大雨,艰难地糊着漏雨的窗户,桌下3条小狗瑟瑟发抖……王继才此时拿出一个小小的收音机,跟小狗说:“别怕啊,咱们听歌。”只这一个细节,王继才勇毅、善良、乐观的性格就被观众感知到了。性格是人物的灵魂,抓住了性格,人物就活脱了。随着剧情的深入,导演通过大小景别、天气、光线、音乐等视听语言烘托引领着观众与王继才一同经历从数着日子盼着下岛回家到主动选择坚守的心理蜕变过程,谁不爱吃那母亲包的饺子?谁不念那人间烟火?影片没有选择一味讴歌英雄主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情绪刻画,让每一个受众感受到英雄亦常人,王继才像我们每一个人身边的家人、朋友,也像我们自己。
2、王仕花
电影以倒叙的方式开始,暴雨中,众人皆狼狈躲避,一个瘦小的女人近乎执拗地站在岸上,这是她等待的开始。画面切换到多年后的又一次阴天,已经年老了的女人出现在岸边,只是这次她看见有很多人抬着一个人上了救护车,这是她等待的结束。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紧张感使观众与这个女人产生了深深的共情。王仕花,是人民教师、是妻子、是母亲,也是别人的女儿。起初,对于丈夫守岛的事情,她是不解的,但丈夫在的地方就是家,“他守岛,我守他。”这句朴实却真挚的话语她用了一辈子来诠释。执子之手,一座岛、两个人、四季三餐,就是一种幸福。王仕花用她的陪伴使得冰冷坚硬的开山岛上有了温暖和生机,也给原本苍凉苦楚的影片基调涂上了柔和的光彩。
3、小豆子
与两位守岛人比起来,小豆子这个角色似乎没有那么“崇高”,他一天岛也没守过,瘦弱、迷茫,却在王继才的引导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业,并一直默默守护着王继才夫妇的守岛生涯。影片里,小豆子仅有的几次出场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被王继才从海里救起,帮他跟王部长反馈了岛上的基本物质需求;第二次在王继才被走私贩围殴的时候,及时赶到救援;第三次给守岛夫妇送了与外界联系的手机并将他们的事迹传播到网上广为人知;第四次带着为守岛精神所感动的人们来看王继才夫妇,“我们崇敬你们,但是我们当不了你们。”看到这里,每一个观众都不禁问自己“我能吗?”其实每个人都各有使命和责任,时代需要英雄,但也需要支持守护英雄的人。
二、叙事蒙太奇的出色运用
影像化的叙事表达将影片的复杂情绪直接传递给了观众,影片中灵活运用交叉、重复等叙事蒙太奇手法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引发观众的思考。
1、交叉蒙太奇
雨夜王仕花在岛上急产的一场戏是本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导演在同一时间将镜头取在岛上和岸上的医院中,对王继才父亲病逝与妇产科大夫电话指导王仕花生孩子进行分头交叉阐述,营造了强烈的悲伤和紧张情绪,瞬间就提升了观众的代入感,展现了王继才夫妇彼此间的信任,反衬了主人公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电话两端一声声喊话交互切换的过程,其实也是组织对王继才夫妇的关心和感怀,将整部影片的情绪推向高潮。
2、重复蒙太奇
32年,日复一日,王继才记录了189本日志、升过368面旗。电影里重复出现了6次升旗仪式,不仅串起了剧情的发展,也引起了观众的无限回忆和情绪的累积。从第1次王继才更换被台风破坏的国旗,再到在所有支持者的注目礼下升国旗,不变的是守岛人夫妇标准的军礼,以及庄严坚定的眼神。最后一次升旗,是王继才去世后,瘦弱的王仕花扛着国旗,依旧坚定地将崭新的国旗固定在国旗台上,习惯性地转头,“看”到了与她相濡以沫一辈子的王继才。“花,你挥旗的样子,比我好看。”至此,观众早已潸然泪下。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人生至痛莫过于此。
三、结语
迎着朝阳,五星红旗在开山岛升起。海风呼啸,国旗猎猎飘扬。斯人已去,守岛精神永存。
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王继才告诉我们,人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不亏心,就不白活。也许,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是一座开山岛,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是守岛人,在面临守与走、得与失、苦与乐的抉择时,我们轻轻念起那句诗: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