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区病媒生物防制指引

日期:2023-08-06 09:55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享:
字号:        

  一、水灾后病媒生物防制原则

  1、以环境防制为基本措施:水灾发生后,应及时处理人和动物尸体,集中清理粪便、垃圾和各类积水,有效清除蚊蝇孳生地。

  2、以监测指导防制:灾区开展病媒生物控制应做好灭前灭后密度监测,及时掌握密度变化情况,为有效降低密度提供依据。

  3、以化学防制作为快速降低密度的主要手段:灾区一旦监测发现病媒生物密度较高时,应采取化学防制手段,迅速降低密度,以防止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同时要遵循科学合理用药和安全环保施药的原则。

  二、水灾后病媒生物密度监测

  (一)蚊虫监测

  1、蚊幼虫和蛹的监测

  (1)监测方法

  采用路径法,沿监测区域按一定路线行进,记录沿途发现的幼虫阳性容器数和小型积水处,计算路径指数=幼虫及蛹阳性容器数/监测行走距离,以处(数)/千米作为密度;

  如有大中型水体(如水库、湖泊等),在岸边每隔10m选择一个采样点,用水勺迅速从水中舀起一勺水,对其中蚊幼虫、蛹进行计数,用采集所得蚊幼虫总数除以阳性勺数(有蚊勺数)计算得出密度(条/勺)。

  (2)监测类型

  住户室内、院落及房前屋后周围环境小型积水和周边的大型水体。

  (3)监测频次

  在灾后初期,适当增加监测频率,每2天进行一次,后期可每旬监测一次,雨天顺延。

  2、成蚊监测

  (1)监测方法

  采用人诱停落法,在蚊虫活动高峰期(白纹伊蚊于白天,淡色库蚊于黄昏),选取蚊虫孳生场所,监测者暴露一侧小腿,静止不动,如有蚊虫停落立即用手拍死或驱赶,记录10分钟内停落到腿上的蚊虫数量,以只/分钟作为密度。

  (2)监测类型

  居住区周围。

  (3)监测频次

  在灾后初期,适当增加监测频率,每2天进行一次,后期可每旬监测一次,雨天顺延。

  (二)蝇类监测

  1、监测方法

  采用目测法,选择垃圾堆、厕所、草丛、居民密集的外环境,按照定点、定时、定人原则进行,监测人员目测计数、观察成蝇孳生场所蝇类密度,以只/平方米作为密度。

  2、监测类型

  垃圾存放地、厕所和居住区周边

  3、监测频次

  在灾后初期,适当增加监测频率,每2天进行一次,后期可每旬监测一次,雨天顺延。

  (三)鼠类监测

  1、监测方法

  采用鼠迹法。在室内检查鼠迹(活鼠、鼠尸、鼠粪、鼠洞、鼠咬痕、鼠道等),有1处鼠迹的房间就算鼠迹阳性房间,每15平方米作为一个标准间,不足15平米算1间,大于15平米按15平米进行折算,以鼠迹阳性率(阳性房间数除以总房间数)表示鼠密度(%);在室外,沿监测场所行走,记录行走距离内发现的鼠迹处数,以路径指数表示作为鼠密度(处/千米)。

  2、监测类型

  居住区室内及居住区外环境。

  3、监测频次

  初期每3天进行一次监测,后期每旬进行一次监测。

  三、水灾后病媒生物的防制

  1、环境防制:环境治理是水灾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水灾发生时,应及时处理人和动物尸体,搭建临时厕所,集中处理粪便,清理街道或居民区周围的淤泥和垃圾,填平或疏导地面积水,倾倒容器积水并倒置容器,生活垃圾集中堆放。

  2、蚊虫综合防制:对于无法清除的各类积水,可每周1次投放灭蚊幼剂杀灭蚊幼虫;当蚊虫密度较高时,对居民区、草丛等外环境可采用空间喷雾处理杀灭成蚊,外环境可使用常量喷雾,室内外墙壁可使用滞留喷洒;对住所、垃圾站、地下室等蚊虫易孳生场所采用滞留喷洒处理墙面杀灭成蚊;室内也可使用蚊香,点燃后密闭1小时,然后通风。具体杀虫药剂见附件。

  3、蝇类综合防制:对于垃圾堆、厕所等蝇类孳生场所,当蝇类密度较高时,对外环境可采用空间喷雾处理杀灭成蝇;对住所、垃圾站、地下室等场所采用滞留喷洒处理墙面杀灭成蝇。在蝇幼虫孳生地,使用灭蝇幼药剂进行防治。

  4、鼠类防制:对居民区、垃圾堆、废墟等重点防鼠场所,投放蜡块毒饵。毒饵应投放于垃圾、废墟等隐蔽区域,或直接投入鼠洞,居住区周围应投放于毒饵盒内。

  四、注意事项

  1、在蚊虫较多的地方活动或工作,应使用驱避剂等个人防护用品,按照产品说明上的使用剂量、使用频次涂抹于皮肤外露的部位,或在衣服上喷洒。

  2、完善防蚊蝇设施,在住处装上纱门纱窗,可以使用蚊帐,必要时睡前点燃蚊香或使用电热蚊香。

  3、灭鼠投饵前做好宣传和警示标记,防止儿童和老人误食中毒,医疗机构要储备一定的维生素K1解毒剂。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