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未来视听创新大赛启动!玩的就是前沿!

日期:2025-09-20 20:50    来源:北京文化论坛

分享:
字号:        

  由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未来视听创新大赛于9月19日在京正式启动。

  赛道设置

  本届大赛设置高品质视听、泛视听服务两大公共赛道及京津冀大视听专项赛道。

  01 高品质视听赛道

  高品质视听赛道聚焦沉浸化、智能化与个性化的视听体验。设置三个分赛道:

  分赛道1:沉浸式交互视听

  本赛道聚焦沉浸式虚拟制作与新一代交互影像技术的融合创新,探索从虚拟场景构建、实时交互到多端展示的完整创作流程,挖掘VR/AR/MR、空间定位与捕捉等前沿技术在文化传播、商业展示、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落地。

  参赛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虚拟现实电影、文旅VR/AR影像、科普VR/AR影像、基于位置的大空间娱乐体验(LBE)、交互媒体艺术等多场景创新,提交形式为“演示视频+说明文件”。

  参赛对象:全国媒体与传播机构、科技和文化企业、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等单位,以及个人创作者。

  作品投递时间:2025年9月19日至11月10日。

  分赛道2:媒体视听新技术

  本赛道秉承“为媒体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的核心理念,联动“2025年媒体融合创新技术与服务应用遴选推广”,围绕媒体传播、社会服务、公共治理等真实需求,面向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领域,遴选需求适配、技术领先和前景广阔的智能视听解决方案。

  参赛项目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创新技术、应用工具、系统解决方案、集成平台、服务模式等,鼓励首发与创新升级技术。

  参赛对象:全国范围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不接受个人申报。

  作品投递时间:2025年9月4日至9月26日。

  分赛道3:AI智能影像

  本赛道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广泛应用与工业化路径,鼓励创作者在内容表达与技术应用的创新融合,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参赛作品须围绕中国非遗、城市文旅、历史文物、经典名著、未来幻想、社会热点或北京城市形象等主题进行创作,包括但不限于动画、短片、微电影、微短剧等多种类型。作品创作过程应充分运用AI技术,AI制作内容不低于70%,提交形式为“视频+创作说明文件”。鼓励创作超高清视听作品。

  参赛对象:全国媒体机构、企业、高校师生、创意工作室、独立创作者。

  作品投递时间:2025年9月19日至10月31日。

  02 泛视听服务赛道

  本赛道探索“视听+”产业跨界创新应用技术在多行业场景中的广泛适配性与延伸拓展价值,聚焦人工智能、虚拟交互、超高清、5G/6G等前沿视听技术在文旅文博、智能教育、医疗健康、车载空间、低空经济、营销与零售、智慧城市与治理、工业制造等多领域中的跨界赋能。构建“产、学、研、用、金、才”全链条支撑体系,推动参赛项目向服务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持续发展。

  参赛项目申报形式以商业计划书或项目案例报告为主,可结合多种形式展示应用案例成果。

  参赛对象:科技企业、文化传媒企业、全国各级媒体机构等视听融合单位,以及行业研究院、高校,鼓励创业工作室、团队和个人积极开展视听产业的应用创新。

  作品投递时间:2025年9月19日至11月10日。

  03 京津冀大视听专项赛道

  本赛道鼓励创作视听融合作品展现京津冀三地的发展成果,呈现三地协同发展进程中的活力与变化。参赛者须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的典型议题开展创作,从真实场景出发,记录三地协同发展带来的具体改变,包括但不限于城市通勤、生态治理、文化互动、公共服务等。

  参赛作品须为原创,鼓励融合应用AI生成、数据可视化、游戏建模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内容制作,并以短视频、纪录片、专题策划、H5、VR/AR等多种形式进行创新呈现。

  参赛对象:面向京津冀地域内各级媒体及其他文化传播单位。

  作品投递时间:2025年9月19日至11月10日。

  作品投递

  扫描以下二维码前往大赛官方平台了解各赛道规则等详情,并在官方平台内提交参赛作品。

作品投递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