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交流互鉴,探讨“尊重文明多样性”
9月23日下午,“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平行论坛在京举办,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文化领域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价值与实践展开深度探讨。
论坛立足全球文明发展现状,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核心,设置主旨发言与圆桌论坛两大环节。与会嘉宾从文明传承、跨国合作、数字赋能等多元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时代意义,提出“以文塑魂”“数字赋能”“人文共生”等关键主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文化共识。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余应福指出,“历史和实践已然证明,世界是一座文明的百花园,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本色。”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引用费孝通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提出文明五大共同特征:丰富多彩、多元共生是固有特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是相处之道;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是发展动力;人员交流、民心相通是重要渠道;合作共生、天下大同是终极追求。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卜阐述了文明多样性的三重价值:是人类社会基本格局,有差异才需交流;是人类进步重要源泉,古代丝绸之路让中国四大发明与阿拉伯医学等互通互鉴;是和平发展必然选择,历史上文明冲突带来深刻教训。他表示:“文明多样性不是负担,而是财富,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平等,才能走向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认为,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全球文明倡议理念相通,“传统是每一个国家文明的‘中轴线’,而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基于对传统的尊重。”他强调:“‘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也是未来世界文明方向,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重要借鉴。”
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DG2CI董事长高大伟指出在追求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人文学科的价值,他呼吁确保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尊重文化多样性,“如果我们想要和平公正可持续的未来,我们不仅要投资智能的机器,更要投资智慧的人类。”(王润)
“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平行论坛现场。(甘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