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余应福:
“以文塑魂”促进民心相通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本色,交流互鉴则是文明繁荣的必由之路。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对话;如今,中国影视剧、《大中华文库》等文化成果出海,更是“以文塑魂”促进民心相通的生动实践。
推动文明互鉴需把握四大核心:一是以文塑魂,用文化唤醒人类对和平正义的共同追求;二是以文为脉,让“人民至上”“和合共生”等东方智慧为全球治理提供启示;三是以技促新,依托互联网与多语种传播,构建文明互通的数字通道;四是以鉴聚力,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挑战中,将全球文明倡议转化为务实行动。
我们呼吁各国坚持平等相待,摒弃“文明优越论”;坚持开放包容,打破文化交流壁垒;坚持互学互鉴,让文明多样性成为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意大利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主席、米兰大学教授梅毕娜:
为未来凝聚文化共识
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之行,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重要里程碑——他穿汉服、译儒典,将中国文化引入欧洲,也把西方天文、数学知识带到中国,这种双向交流的精神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如今,手机、电视等现代媒介让各国文化交流更便捷,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聚焦东西方文明的共同价值,用艺术、教育搭建对话平台,摒弃“东方与西方分离”的过时观念,为人类共同的未来凝聚文化共识。
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副局长乐玉成:
推动国际间数字文化共享
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文明交流的形态,它既是“破壁者”也是“赋能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云游”敦煌莫高窟与巴黎卢浮宫;借助AI修复,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能重现原始笔触;一条短视频24小时内可译成30种语言,让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2024年故宫线上展览全球访问量突破10亿人次,正是数字赋能文明传承的典型案例。
但我们也需警惕数字时代的挑战:“算法茧房”可能加剧文化隔阂,数字鸿沟或导致文明参与不平等。为此,应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以数智化赋能文明建设,加大文化资源数字化投入,推动国际间数字文化共享;二是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鼓励开发沉浸式、交互式文化产品;三是筑牢数字文明价值根基,让技术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而非壁垒。